再认识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性

2020-09-21    来源:第24期省民主党派骨干培训班学员     作者:吴红星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2018年1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今年以来,因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国际贸易秩序风云突变,我国及时部署“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特别是近几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密集召开“企业家、经济社会领域专家、科学家”座谈会,强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大判断,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分析形势同时,深入学习“现代经济体系”的内涵和实现路径,对其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开以来,投资和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也提高了国民的基本消费水平。同时也逐步形成了部分产能过剩、产品质量不高的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当前国际贸易萎缩,国内基础设施投资趋于稳定,“三驾马车”的潜力主要在于“消费”,加上调整出口产能的压力,都对扩大满足内需的高质量有效供给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显重要。

二、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在不长的时期内,大幅提高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特别表现在终端消费品的生产和应用上。我国是全世界拥有最完整产业分类的国家,但同时看到,在一些产业产业链上,由于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整个产业链不能安全、稳定地自主发展。中美贸易冲突揭示了我们的短板,给我们启示,只有着力补上基础研究,拥有知识产权,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三、市场活动和要素流通。市场的活力在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取决于对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数据等要素的配置效率。要素对于市场,就如血液对于人体,能否按一定规范畅通流动是关键,这也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当前,需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消除区域保护壁垒,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不断降低要素流通成本。

四、经济理论和发展实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成果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不同于西方道路,我们的道路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解读,继而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发展实践。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领域理论工作大有可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包括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等等,必须做到点面结合,方能让这一体系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通过全社会持续共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再认识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性
2020-09-21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2018年1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今年以来,因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国际贸易秩序风云突变,我国及时部署“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特别是近几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密集召开“企业家、经济社会领域专家、科学家”座谈会,强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大判断,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分析形势同时,深入学习“现代经济体系”的内涵和实现路径,对其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开以来,投资和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也提高了国民的基本消费水平。同时也逐步形成了部分产能过剩、产品质量不高的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当前国际贸易萎缩,国内基础设施投资趋于稳定,“三驾马车”的潜力主要在于“消费”,加上调整出口产能的压力,都对扩大满足内需的高质量有效供给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显重要。

二、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在不长的时期内,大幅提高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特别表现在终端消费品的生产和应用上。我国是全世界拥有最完整产业分类的国家,但同时看到,在一些产业产业链上,由于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整个产业链不能安全、稳定地自主发展。中美贸易冲突揭示了我们的短板,给我们启示,只有着力补上基础研究,拥有知识产权,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三、市场活动和要素流通。市场的活力在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取决于对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数据等要素的配置效率。要素对于市场,就如血液对于人体,能否按一定规范畅通流动是关键,这也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当前,需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消除区域保护壁垒,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不断降低要素流通成本。

四、经济理论和发展实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成果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不同于西方道路,我们的道路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解读,继而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发展实践。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领域理论工作大有可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包括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等等,必须做到点面结合,方能让这一体系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通过全社会持续共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