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联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2019-01-16    来源:培训处     作者:

 

   调查地点: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张纲村、桥东村(原为张纲镇)

   调查时间:2018年春节

   调查内容:

   1.春联物品的张贴情况和样式

   2.春联物品的来源、质地

   3.春联的内容

   一、春联民俗文化的调查情况

   1.春联物品的张贴情况和样式:张贴的春联物品主要有门联、福字、窗花、门楣挂钱(又称吊钱,一般在大门横批下方的剪纸),斗方";招财进宝";贴纸等品种。(注:本文把";福";字等类似物品统称春联物品)70%左右的人家门上只有印刷的";福";字,没有春联。

   在帖春联物品的人家中,基本都有门楣挂钱。在帖印刷的";福";字的人家中,窗花、斗方";招财进宝";贴纸等品种数量较多,超过半数。上个世纪在影壁上、水缸上、鸡窝上、猪圈上都贴春联物品的情况,始终没有看见。但是,村口土地庙里面还是有人贴上春联物品。

   2.春联物品的来源:春联物品的来源有三种,购买、赠品、自己写或请人写。春联物品的质地主要由手写品、印刷品两种。手写品分为自己家手写、请别人手写、市场购买手写(网上也可购买)。

手写品调查情况:第一次,走了230家,手写春联物品的只有4家。第二次,走了400家,手写春联物品的只有5家,

   3.春联的内容:第一类,新年祝愿;第二类,壮怀山河;第三类,描写春光;第四类,歌颂美德;其它还有赞扬时代、行业联、言志联等等。卖的对联中,行业联、言志联没有,需求数量少,也不可能买到。手写书法对联中含赞扬时代、行业联,言志联等各一副,说明了手写书法对联适合于个性化定制。

  上述各类对联的数目没有具体统计,因为所有的春联加在一起,不到";福";字的一半,福字已经成为所有乡村、街道的主流,连对联都是支流,对联的内容分类更是支流的支流。

    二、春联民俗文化的调查情况的结论

   1.贴春联观念仍然是牢不可破的一个传统。贴春联物品,在走访的本地百姓中十分盛行,走访的630家没有一户不贴春联物品。这一情况说明,春联物品仍然是代表着人们美好心愿的必须物品。

   2.春联正在减少消失,被简单的福字所取代。年味在变淡。相比上个世纪,中国的春节文化符号正在减少消失。传统文化在衰落。快餐文化、功利文化主导,千篇一律的对联物品,内容皆是恭喜发财、福字、招财进宝,没有创意。上个世纪和更早以前,手写春联盛行时期,贴春联就要有鲜明个性,符合家庭的特点,一副副春联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成为街上靓丽的一道景观。沿街的商家店铺,不开门,看春联就知道是什么行当。比如理发店,";就我生春色,为君修美容";";虽做毫发之事,确是顶上功夫";;澡堂:";身有贵恙休来洗,年高酒醉莫入池";;厕所也贴上";进门三步急,出门一身轻";。这些春联不仅造句精美,寄托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着主人的喜乐情怀。遗憾的是,这些都快要失去了。

   3.手写对联正在消失,进而延伸的是,会书法的越来越少。在小镇上,有明显的两户,去年手写的对联,今年已经换成了简单的福字。有一家,笔者过去询问原因,因为去年手写对联的老先生已经去世。上一年还是手写对联,下一年便没有人写春联了,简单地变成了";福";字。

    有一家的对联,横批是";人到无求品自高";是隶书写的字。(这种自左向右写的繁体字非常有趣,这种字写的时间短,是文革时间较为流行,因为大字报都是这样写,一般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一代新的书法家,都是按照古法来写,也就是自右面向左面写。)

    在下面,被两个";福";字挡住了,可以看出来是上联有";世、浮";、下联有";人";字,那么这幅字联系起来应该是";世事沉浮...,人情冷暖...";我们无需再深入探究下去,因为这幅对联和横批";人到无求品自高";是一个思想境界,因为这个写对联的老先生已经去世了,无从交流了。我问的村里的一位50左右的人,他说是他二大爷写的,他二大爷去年已经去世了。

    我们知道,像这样的有思想的对联是一个简单的";福";字所不能代替的。

  三、关于春联民俗文化的思考

   1.春联的减少对文化的伤害较大。贴春联,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一习俗已经延习了千年有余,是涉及范围最广的民俗文化。就书法手写的消失、春联的减少两者比较,哪个更可悲?我认为,春联的减少比书法手写失去更加可悲!因为,春联包含着价值观、世界观,包含家族的历史传承,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愉快的、美好的、憧憬的内容,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通俗易懂的文化内涵。失去的不仅仅是春联,不仅仅是年味,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都重视春联,春联可以对宣传儒家思想、匡扶社会道德、稳固政权统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纵观千百年来的春联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帝王肩负着国计民生的重担,心里装着封建王朝的宏图大业,却始终不忘春联这一文化形式的普及和发展。朱元璋每年春节走上街头,访春联。经常给王公大臣,名人学士赐题春联。一方面带动、鼓励他们写春联,另一方面用春联表彰、嘉奖和笼络王公大臣、名人学士。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对联受到岛内民众的广泛好评。

   2.春联民俗文化亟待保护。根据调查情况,发现对联正在减少、甚至消失,这一优秀的民俗文化不保护,将会彻底消亡,是到了该拿出措施的时候了,不能再等了。切不可等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才知道后悔,到时候为时已晚,等到所有人都认为对联可有可无的时候,再怎么努力也将于事无补,那便民族文化的悲哀。春联和年味应该在中华文化复兴有一席之地。贴春联是年味中的重要味道,是千百年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包含着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对于春联年味的恢复、重兴应该在中华文化复兴里占据一定位置。

 

关于春联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2019-01-16

 

   调查地点: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张纲村、桥东村(原为张纲镇)

   调查时间:2018年春节

   调查内容:

   1.春联物品的张贴情况和样式

   2.春联物品的来源、质地

   3.春联的内容

   一、春联民俗文化的调查情况

   1.春联物品的张贴情况和样式:张贴的春联物品主要有门联、福字、窗花、门楣挂钱(又称吊钱,一般在大门横批下方的剪纸),斗方";招财进宝";贴纸等品种。(注:本文把";福";字等类似物品统称春联物品)70%左右的人家门上只有印刷的";福";字,没有春联。

   在帖春联物品的人家中,基本都有门楣挂钱。在帖印刷的";福";字的人家中,窗花、斗方";招财进宝";贴纸等品种数量较多,超过半数。上个世纪在影壁上、水缸上、鸡窝上、猪圈上都贴春联物品的情况,始终没有看见。但是,村口土地庙里面还是有人贴上春联物品。

   2.春联物品的来源:春联物品的来源有三种,购买、赠品、自己写或请人写。春联物品的质地主要由手写品、印刷品两种。手写品分为自己家手写、请别人手写、市场购买手写(网上也可购买)。

手写品调查情况:第一次,走了230家,手写春联物品的只有4家。第二次,走了400家,手写春联物品的只有5家,

   3.春联的内容:第一类,新年祝愿;第二类,壮怀山河;第三类,描写春光;第四类,歌颂美德;其它还有赞扬时代、行业联、言志联等等。卖的对联中,行业联、言志联没有,需求数量少,也不可能买到。手写书法对联中含赞扬时代、行业联,言志联等各一副,说明了手写书法对联适合于个性化定制。

  上述各类对联的数目没有具体统计,因为所有的春联加在一起,不到";福";字的一半,福字已经成为所有乡村、街道的主流,连对联都是支流,对联的内容分类更是支流的支流。

    二、春联民俗文化的调查情况的结论

   1.贴春联观念仍然是牢不可破的一个传统。贴春联物品,在走访的本地百姓中十分盛行,走访的630家没有一户不贴春联物品。这一情况说明,春联物品仍然是代表着人们美好心愿的必须物品。

   2.春联正在减少消失,被简单的福字所取代。年味在变淡。相比上个世纪,中国的春节文化符号正在减少消失。传统文化在衰落。快餐文化、功利文化主导,千篇一律的对联物品,内容皆是恭喜发财、福字、招财进宝,没有创意。上个世纪和更早以前,手写春联盛行时期,贴春联就要有鲜明个性,符合家庭的特点,一副副春联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成为街上靓丽的一道景观。沿街的商家店铺,不开门,看春联就知道是什么行当。比如理发店,";就我生春色,为君修美容";";虽做毫发之事,确是顶上功夫";;澡堂:";身有贵恙休来洗,年高酒醉莫入池";;厕所也贴上";进门三步急,出门一身轻";。这些春联不仅造句精美,寄托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着主人的喜乐情怀。遗憾的是,这些都快要失去了。

   3.手写对联正在消失,进而延伸的是,会书法的越来越少。在小镇上,有明显的两户,去年手写的对联,今年已经换成了简单的福字。有一家,笔者过去询问原因,因为去年手写对联的老先生已经去世。上一年还是手写对联,下一年便没有人写春联了,简单地变成了";福";字。

    有一家的对联,横批是";人到无求品自高";是隶书写的字。(这种自左向右写的繁体字非常有趣,这种字写的时间短,是文革时间较为流行,因为大字报都是这样写,一般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一代新的书法家,都是按照古法来写,也就是自右面向左面写。)

    在下面,被两个";福";字挡住了,可以看出来是上联有";世、浮";、下联有";人";字,那么这幅字联系起来应该是";世事沉浮...,人情冷暖...";我们无需再深入探究下去,因为这幅对联和横批";人到无求品自高";是一个思想境界,因为这个写对联的老先生已经去世了,无从交流了。我问的村里的一位50左右的人,他说是他二大爷写的,他二大爷去年已经去世了。

    我们知道,像这样的有思想的对联是一个简单的";福";字所不能代替的。

  三、关于春联民俗文化的思考

   1.春联的减少对文化的伤害较大。贴春联,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一习俗已经延习了千年有余,是涉及范围最广的民俗文化。就书法手写的消失、春联的减少两者比较,哪个更可悲?我认为,春联的减少比书法手写失去更加可悲!因为,春联包含着价值观、世界观,包含家族的历史传承,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愉快的、美好的、憧憬的内容,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通俗易懂的文化内涵。失去的不仅仅是春联,不仅仅是年味,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都重视春联,春联可以对宣传儒家思想、匡扶社会道德、稳固政权统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纵观千百年来的春联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帝王肩负着国计民生的重担,心里装着封建王朝的宏图大业,却始终不忘春联这一文化形式的普及和发展。朱元璋每年春节走上街头,访春联。经常给王公大臣,名人学士赐题春联。一方面带动、鼓励他们写春联,另一方面用春联表彰、嘉奖和笼络王公大臣、名人学士。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对联受到岛内民众的广泛好评。

   2.春联民俗文化亟待保护。根据调查情况,发现对联正在减少、甚至消失,这一优秀的民俗文化不保护,将会彻底消亡,是到了该拿出措施的时候了,不能再等了。切不可等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才知道后悔,到时候为时已晚,等到所有人都认为对联可有可无的时候,再怎么努力也将于事无补,那便民族文化的悲哀。春联和年味应该在中华文化复兴有一席之地。贴春联是年味中的重要味道,是千百年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包含着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对于春联年味的恢复、重兴应该在中华文化复兴里占据一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