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关键词  提升科研引领力

2017-01-28    来源:科研处      作者:

 

20161014,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高等政治学院,作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社院姓社";,突出政治培训,强化政治共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联合党校、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明确了社院新时期的功能定位,指明了社院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推进社院科研工作,提升科研引领力,提供了根本遵循。贺信有三个核心词:一是社会主义,二是统一战线,三是联合党校。这也是推进社院科研工作,提升科研引领力的三个关键词。 

 

一、不忘社会主义初心,坚持正确科研方向

 

1956年初,几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名人士(陈叔通、章伯钧、邵力子等),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和党外人士的要求,向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提出:党(指中共)有党校,团有团校,各界民主人士也应有一所学习政治理论的学校,建议成立毛泽东思想学院。李维汉作了调查研究后,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民主人士的意见,毛泽东主席同意办这样的学校。关于学校的名称,毛泽东主席说:";还是叫社会主义学院好。";

 

19561015,社会主义学院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标志着社会主义学院成立。在开学典礼上,吴玉章院长强调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学院,顾名思义就是要学习社会主义,也就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成立社会主义学院的目的,";是帮助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以及各方面的民主人士中高级干部提高理论水平,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从毛主席亲自为社会主义学院命名,到社会主义学院首任院长吴玉章的讲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主义学院创办的初心是什么?这就是:学习社会主义,研究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学院因社会主义而办,社会主义学院因社会主义而兴。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学院的生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学院就有了光明的前途。

 

坚持社会主义初心,就是要坚持";社院姓社";,永葆社会主义学院的政治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都是是政治性、现实性很强的学科。推进科研创新,提升科研引领力,首先要坚持正确科研方向,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正确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与理论宣传的关系。

 

在理论研究中,坚定不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不移地站稳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为学习、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广泛共识。

 

在学报工作中,坚持正确办刊方向,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把政治关,严格宣传纪律,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实现学术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

 

二、突出统一战线特色,加强优势学科建设

 

2010年中办印发的《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推进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创新,要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建立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围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研。要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部门的协作,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推动学科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具有统战特色的优势学科。切实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为提高教学水平、推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创新服务。

 

2011年印发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加强学科体系建设  培育具有统战特色的优势学科的意见》提出,要支持省级社院培育具有统战特色、符合地方实际的优势学科。201610月,中央社院党组书记潘岳在第十一次全国社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即由";五史合一";基础学科、";五位一体";专业学科、";大统战";特色学科构成,同时还将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新学科。

 

学科建设是社会主义学院的基本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建设具有统战特色的优势学科,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显优势。

 

一要明确重点。相比党校、行政学院等其他干部院校,社院学科建设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少,所以要准确定位,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社院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统一战线学应成为社院学科建设的两大重点,这应成为我院学科建设的突破口。

 

二要突出特色。相比中央社院,地方社院的学科建设规划尚未形成,专职教研人员更少,政治共识教育的课程对兼职教师的依赖性更大。因此,地方社院的学科建设不能照搬中央社院,不应追求小而全,而应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少而精,着力加强具有统战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

 

三、立足联合党校实际,打造科研工作品牌

 

社会主义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与党校相比,社会主义学院的特点就在于";联合";二字。联合党校联合办,联合党校的科研也要走联合之路,实施开放式的科研战略,充分发挥联合党校的特有资源优势,有效整合联合党校可资利用的科研力量,着力打造联合党校的特色科研平台,努力打造联合党校的科研品牌。

 

一是建设核心科研团队。社院的规模小,科研人员少,这是制约社院科研工作的不利因素。同时,经过多年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社院逐步聚集了自己的教学科研队伍。社院的科研不能搞";服务外包";,不能完全依赖社会力量,而要首先立足自身现有力量,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锻炼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胜任社院教学科研工作的核心科研团队,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努力培养社院自己的名师和名家,提高社院教研人员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集聚社会研究力量。社院作为联合党校,连接着党内外、体制内外,文化学院还连接着海内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其他党外代表人士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这些都是社院开展科研工作特有的有利条件。社院科研一方面要立足院内,也要面向院外,加强与统战部门、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部门的协作,加强与党校、高校、社科院的合作,广泛吸纳社会力量,聘请学术顾问和特约研究员,扩大学术研究队伍。

 

三是创新科研平台建设。搭建科研平台,发挥平台作用,是凝聚科研力量、培养科研人才,加强科研协作、开展学术交流,深化科学研究、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学院的科研平台建设始于中央社院建立的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近年来,地方社院的理论研究中心建设方兴未艾、亮点纷呈。2012年,我院多党合作理论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通过开展课题招标、论文征集和举办理论研讨会,发挥了较好的平台作用。今后,如何创新研究中心的运作机制,加强与有关单位的科研合作,进一步发挥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推动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形成我院科研工作品牌,仍需大胆尝试,不断努力。

 

把握三个关键词  提升科研引领力
2017-01-28

 

20161014,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高等政治学院,作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社院姓社";,突出政治培训,强化政治共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联合党校、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明确了社院新时期的功能定位,指明了社院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推进社院科研工作,提升科研引领力,提供了根本遵循。贺信有三个核心词:一是社会主义,二是统一战线,三是联合党校。这也是推进社院科研工作,提升科研引领力的三个关键词。 

 

一、不忘社会主义初心,坚持正确科研方向

 

1956年初,几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名人士(陈叔通、章伯钧、邵力子等),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和党外人士的要求,向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提出:党(指中共)有党校,团有团校,各界民主人士也应有一所学习政治理论的学校,建议成立毛泽东思想学院。李维汉作了调查研究后,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民主人士的意见,毛泽东主席同意办这样的学校。关于学校的名称,毛泽东主席说:";还是叫社会主义学院好。";

 

19561015,社会主义学院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标志着社会主义学院成立。在开学典礼上,吴玉章院长强调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学院,顾名思义就是要学习社会主义,也就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成立社会主义学院的目的,";是帮助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以及各方面的民主人士中高级干部提高理论水平,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从毛主席亲自为社会主义学院命名,到社会主义学院首任院长吴玉章的讲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主义学院创办的初心是什么?这就是:学习社会主义,研究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学院因社会主义而办,社会主义学院因社会主义而兴。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学院的生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学院就有了光明的前途。

 

坚持社会主义初心,就是要坚持";社院姓社";,永葆社会主义学院的政治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都是是政治性、现实性很强的学科。推进科研创新,提升科研引领力,首先要坚持正确科研方向,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正确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与理论宣传的关系。

 

在理论研究中,坚定不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不移地站稳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为学习、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广泛共识。

 

在学报工作中,坚持正确办刊方向,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把政治关,严格宣传纪律,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实现学术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

 

二、突出统一战线特色,加强优势学科建设

 

2010年中办印发的《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推进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创新,要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建立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围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研。要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部门的协作,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推动学科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具有统战特色的优势学科。切实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为提高教学水平、推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创新服务。

 

2011年印发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加强学科体系建设  培育具有统战特色的优势学科的意见》提出,要支持省级社院培育具有统战特色、符合地方实际的优势学科。201610月,中央社院党组书记潘岳在第十一次全国社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即由";五史合一";基础学科、";五位一体";专业学科、";大统战";特色学科构成,同时还将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新学科。

 

学科建设是社会主义学院的基本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建设具有统战特色的优势学科,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显优势。

 

一要明确重点。相比党校、行政学院等其他干部院校,社院学科建设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少,所以要准确定位,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社院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统一战线学应成为社院学科建设的两大重点,这应成为我院学科建设的突破口。

 

二要突出特色。相比中央社院,地方社院的学科建设规划尚未形成,专职教研人员更少,政治共识教育的课程对兼职教师的依赖性更大。因此,地方社院的学科建设不能照搬中央社院,不应追求小而全,而应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少而精,着力加强具有统战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

 

三、立足联合党校实际,打造科研工作品牌

 

社会主义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与党校相比,社会主义学院的特点就在于";联合";二字。联合党校联合办,联合党校的科研也要走联合之路,实施开放式的科研战略,充分发挥联合党校的特有资源优势,有效整合联合党校可资利用的科研力量,着力打造联合党校的特色科研平台,努力打造联合党校的科研品牌。

 

一是建设核心科研团队。社院的规模小,科研人员少,这是制约社院科研工作的不利因素。同时,经过多年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社院逐步聚集了自己的教学科研队伍。社院的科研不能搞";服务外包";,不能完全依赖社会力量,而要首先立足自身现有力量,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锻炼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胜任社院教学科研工作的核心科研团队,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努力培养社院自己的名师和名家,提高社院教研人员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集聚社会研究力量。社院作为联合党校,连接着党内外、体制内外,文化学院还连接着海内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其他党外代表人士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这些都是社院开展科研工作特有的有利条件。社院科研一方面要立足院内,也要面向院外,加强与统战部门、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部门的协作,加强与党校、高校、社科院的合作,广泛吸纳社会力量,聘请学术顾问和特约研究员,扩大学术研究队伍。

 

三是创新科研平台建设。搭建科研平台,发挥平台作用,是凝聚科研力量、培养科研人才,加强科研协作、开展学术交流,深化科学研究、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学院的科研平台建设始于中央社院建立的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近年来,地方社院的理论研究中心建设方兴未艾、亮点纷呈。2012年,我院多党合作理论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通过开展课题招标、论文征集和举办理论研讨会,发挥了较好的平台作用。今后,如何创新研究中心的运作机制,加强与有关单位的科研合作,进一步发挥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推动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形成我院科研工作品牌,仍需大胆尝试,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