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了解一些佛教的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是主流。佛教对中国人影响深入骨髓。
南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赵朴初说:离开佛教,中国人话都说不全。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大皆空:地、水、火、风,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取蕴
因果业报:
六道轮回:
中国的佛教大体分为三支,云南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大乘、小乘,藏传佛教—;—;密宗(咒语等)。
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是如何产生的?
禅宗由慧能创立,创立于唐朝。大体经过如下:
慧能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大兴)。他的父亲贬官到了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轻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靠打柴卖柴来养活母亲。有一天他听到买柴的客人念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若有所悟,忙问客人这是什么经文,客人告诉他这是《金刚经》,弘忍大师正在黄梅东山寺给大家讲这部经。慧能听了,安顿好母亲,就前往黄梅拜见弘忍。
当弘忍知道他是从偏远的新州来的时候,就故意考他:";你从蛮荒之地而来,是个南蛮,难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胆怯地说:";人的出生地虽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个人的佛性都一样。人虽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听了,心中暗喜,却不露声色,让他到碓房去干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慧能的身子轻,就在腰里绑了块石头,来增加身体的重量,这样在舂米的时候,就可以很方便地把杠杆压起来舂下去。就这样,慧能在碓房老老实实地做了八个月的活。
这一天,五祖为了考验弟子们禅学水平的深浅,好物色一个接班人,就让每个人写一首偈子呈上来。当时神秀担任上座,上座在寺院里是仅次于住持的位置。神秀才华杰出,大家都很服他,想着这个继承人是非他莫属了。神秀果然不负众望,写了一首偈子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子被书写在墙上,虽然没有署名,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很快,这首偈子就传遍了全寺。弘忍看了后,对大家说:";后世如果能依照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胜的果实,你们要好好念诵它!";
在这首偈子中,神秀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的身心本来清净。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意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外在的烦恼所污染。要想保持心灵的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也就是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渐地觉悟。
当时慧能正在碓房干活,听了大家纷纷念诵这首偈子,认为它还不够彻底,就让人把自己的偈子写在壁上。偈子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家见了这首偈子,惊奇不已。这首偈子说,身心都不是真实的,从缘起性空的立场上来看,没有菩提树,没有明镜台,身心如幻影,干扰我们身心的烦恼更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首偈子把禅学漫长的修行过程,转化为当下的一念顿悟,说人的本心本性,原本清净无染。只要觉悟到这一点,就可以立地成佛。
弘忍大师见了这首偈子,就在慧能的头上轻轻地拍了三下,慧能知道师父的意思,在这天半夜三更的时候来到方丈室,弘忍把袈裟脱下来遮住蜡烛的光,秘密地给慧能传授了禅法,并把衣钵传给了慧能。
弘忍考虑到其他弟子对这个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争执,担心慧能的安全,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让他连夜往南方走。弘忍说: ";我来渡你过去。";慧能说:";迷时师渡我,悟时我自度。";弘忍知道他的修行已经成熟,心里很踏实。
慧能遵从师父的教导,回到广东,隐遁于四会、怀集。十余年后,来到广州法性寺,看见寺院前挂着旗幡,有两个僧人在辩论。一个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是幡在动。";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两人听了,大吃一惊,觉得这个人的水平实在了得,连忙报告给印宗法师。印宗法师把慧能请到寺内,问:";我早听说弘忍大师的禅法传到南方来了,莫非您就是他的传人?";慧能说:";正是。";然后就把袈裟和钵拿了出来,大家见了,纷纷礼拜,请求慧能说禅。就这样,慧能正式出山说禅。
刺史韦璩请慧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又加入后来的法语,即世所行《法宝坛经》。此后,慧能在曹溪宝林寺说法三十余年。中宗遣使往曹溪召他入京,坚辞不去。朝廷遂下令,以慧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惠能后来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弟子迎其遗体归于曹溪。慧能圆寂后,肉身不坏,弟子方辩裹纻涂漆于其上,形像生动逼真,现存于南华寺(即古代宝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