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砥砺前行:长征路上的统一战线工作

2016-10-28    来源:科研处     作者: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关于长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历史记忆:对有的人而言,长征是371天、11个省、18座山脉、300多次战役、25000里等一系列庄严的数字;对有的人而言,长征是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一场场英勇的战争;对有的人而言,长征是三位女红军战士的";半床棉被";、是老军需部长的";丰碑";、是红军小战士小兰的";一带干粮";等一个个暖心的故事;对有的人而言,长征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强、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自信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渴望。无论如何解读长征,谁都不能否认: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然而,在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背后,在毛泽东英明领导和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光荣之外,长征的胜利还有一个过去也许不太了解,但同样不可以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对长征胜利的重要贡献。

一、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战略,为长征胜利提供战略保证

长征中,党的统战方针政策适时应势进行调整,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1935年遵义会议后,面对党和红军危亡、中国革命危亡、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我党抛弃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强调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统战对象范围扩展至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中心任务。长征后期,党的统战政策更加开放、统战策略更加灵活,把国民党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内,将";抗日反蒋";方针调整为";逼蒋抗日";,为最终的";联蒋抗日";创造了条件。党的统战方针政策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争取地方派系停止内战,削弱了敌对势力

红军长征中,蒋介石调遣几十万军队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其中有国民党中央军,也有不少地方的军阀部队。一些地方军阀不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又对蒋的";一石二鸟";的手段,力图使各地方军阀在与红军作战时两败俱伤,从而达到既消灭红军,又乘机削弱甚至吃掉地方军阀势力的图谋心存疑惧。为了保住自己";土皇帝";的地位,地方军阀中的派系与国民党中央有一定的矛盾。这就为红军利用矛盾,争取地方实力派,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提供了有利条件。

1934年夏,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五次";围剿";,当时拥有9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的广东军阀陈济棠被蒋介石委任为剿共的南线总指挥。陈济棠明白,如果粤军真的与红军死打硬拚,结果势必两败俱伤。因此,他决定秘密与红军展开谈判。当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是冲破敌人的围剿,建立统一战线的好机会,应立即与陈济棠开展秘密谈判。9月下旬,何长工、潘汉年两位代表秘密到达粤军司令部,受到了陈济棠的热情接待,经过谈判达成了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等5项协议。后来,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形势越来越紧张,红军准备突围,决定选择南线为突破口。陈济棠明知红军突围的意图,因红军与粤军先有";互相借道";的协议,再加上红军在军事上的主动让步,使陈济棠只得信守协定,在红军行动方向上,让出了一条40里宽的通道,使主力红军顺利通过了第一道封锁线。蒋介石获悉后怒斥陈";拥兵自重,按兵不动。任由共匪西窜,贻我国民革命军以千秋万世之污点";。这说明,主力红军长征初期冲破敌人封锁线,党的统战工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红军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实力,对红军长征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行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红军长征经过了苗、瑶、壮、布依、彝、藏、羌、回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蒋介石政府的反动宣传,很多少数民族对红军持有戒备,甚至敌对心态。能不能做好少数民族的工作,打破统治阶级造成的民族隔阂,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对敌,是红军能否完成战略转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长征一开始,党和红军就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认为对少数民族不仅要做好广大群众的工作,而且要做好少数民族中上层分子的工作,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基于上述正确分析,党制定了各民族自立、民族平等、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民族政策。19341129,红军政治部发出《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提出了";红军不拒绝而且欢迎同瑶民的上层代表发生亲密的关系,同他们订立各种政治的与军事的联盟";。随后,红军到达彝族地区,又规定";绝对不打彝民的土豪";;在藏族地区";不打藏族土豪";,";不立即提出没收土司的财产土地";等对少数民族上层的统战政策。

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把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紧密结合起来,亲自做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工作,有的还与一些上层人士订立了政治的或军事的联盟。19355,刘伯承率领中央红军先遣队进入彝族聚居区。刚到基家支地带就被一群手执武器的彝民拦住去路。先遣队通过翻译向彝民耐心宣传解释红军的宗旨和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当部分彝民抢劫了红军的物资时,红军将士仍模范地执行纪律和民族政策,对彝民打不还手。这深深地感动了彝族人民及沽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小叶丹提出愿与刘伯承结为兄弟,刘伯承欣然应允。在彝家海子边刘伯承按彝族风俗与小叶丹歃血结盟。刘伯承和小叶丹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赢得了突破大渡河天险的宝贵时间。

红军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宗教盛行的地区。长征中我党实行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寺庙、经典,不没收喇嘛寺的财产等宗教政策。19365,红二、六军团进入云南中甸藏族地区。贺龙等开展了对喇嘛寺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云南迪庆的归化寺是一个较大的喇嘛寺,该寺喇嘛受反动派的欺骗挑唆,与红军严重对立。贺龙热情接待归化寺的谈判代表夏纳古娃,耐心给他讲解党的北上抗日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请喇嘛寺帮助红军筹办粮草。他还亲自写信给归化寺八大老僧,宣传党的政策。归化寺老僧接信后,消除了疑虑,积极帮助红军筹粮,并赠送了过雪山必需的红糖。还邀请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红军领导人参加该寺为红军举行的祈福消灾的跳神仪式,表达了对红军的良好祝愿。

长征途中,我们党采取了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成功地解决了长征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大大改善了红军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了他们各方面的大力支援,不但使红军顺利地通过了少数民族地区,而且使党的政治主张、革命思想在所经过的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四、团结开明绅士和地方武装,扩大了抗日力量

在开展对开明士绅和地方武装力量的统战工作方面,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尤有显著成效。19362,红二、六军团占领贵州的黔西、大定、毕节等县。在此休整期间,有效地贯彻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功地团结了当地开明士绅和地方反蒋武装,推动了当地的抗日救亡活动。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团结毕节的开明绅士周素园。周是清末贡生,参加过辛亥革命,曾担任过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国民党贵州省长官公署秘书长等职。因不满官场争斗而退居乡里,研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论著。红军到毕节时,他已年近花甲。获悉周素园的有关情况后,王震、夏曦等红军领导人相继登门拜访,向他介绍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军团领导决定请周素园出任刚建立的贵州省抗日救国军司令,周慨然答应。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就设在周的家里。他日夜奔走,辛勤工作,使许多赞成抗日反蒋的有识之士聚集到抗日救国军的旗帜下,很快形成了一支有1000多人枪的队伍。红军撤离毕节时,周素园抛家离乡参加红军,踏上了北上的征途。转战云南途中,军团领导人考虑周年事已高,劝他离队去香港或昆明,由党资助过安居生活。周执意不肯,他表示, 60岁了才找到光明参加了红军,死也要死在红军里。他一直走到了陕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后,又奉命回西南开展统战工作。

五、继续做好新长征路上的统一战线工作

经过了80年的光荣岁月,我们从统一战线这个视角回到原点去全面认识长征的胜利,不仅可以让永远不曾忘却的沉甸甸的民族记忆始终处于唤醒的状态,也能够以史为鉴,激发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追求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风雨同舟,砥砺前行。

    长征胜利雄辩证明:搞统一战线不是为了好看、好听,而是有用、有大用。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的长征路上,发展任务紧迫繁重,改革攻坚艰苦卓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丝毫不亚于当年的万里长征。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社院人";,必须牢记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内化为自我信仰,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作用,做好新的长征路上的统战工作,为跨越我们复兴路上的";雪山草地";,攻克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来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风雨同舟,砥砺前行:长征路上的统一战线工作
2016-10-28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关于长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历史记忆:对有的人而言,长征是371天、11个省、18座山脉、300多次战役、25000里等一系列庄严的数字;对有的人而言,长征是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一场场英勇的战争;对有的人而言,长征是三位女红军战士的";半床棉被";、是老军需部长的";丰碑";、是红军小战士小兰的";一带干粮";等一个个暖心的故事;对有的人而言,长征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强、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自信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渴望。无论如何解读长征,谁都不能否认: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然而,在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背后,在毛泽东英明领导和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光荣之外,长征的胜利还有一个过去也许不太了解,但同样不可以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对长征胜利的重要贡献。

一、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战略,为长征胜利提供战略保证

长征中,党的统战方针政策适时应势进行调整,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1935年遵义会议后,面对党和红军危亡、中国革命危亡、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我党抛弃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强调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统战对象范围扩展至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中心任务。长征后期,党的统战政策更加开放、统战策略更加灵活,把国民党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内,将";抗日反蒋";方针调整为";逼蒋抗日";,为最终的";联蒋抗日";创造了条件。党的统战方针政策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争取地方派系停止内战,削弱了敌对势力

红军长征中,蒋介石调遣几十万军队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其中有国民党中央军,也有不少地方的军阀部队。一些地方军阀不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又对蒋的";一石二鸟";的手段,力图使各地方军阀在与红军作战时两败俱伤,从而达到既消灭红军,又乘机削弱甚至吃掉地方军阀势力的图谋心存疑惧。为了保住自己";土皇帝";的地位,地方军阀中的派系与国民党中央有一定的矛盾。这就为红军利用矛盾,争取地方实力派,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提供了有利条件。

1934年夏,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五次";围剿";,当时拥有9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的广东军阀陈济棠被蒋介石委任为剿共的南线总指挥。陈济棠明白,如果粤军真的与红军死打硬拚,结果势必两败俱伤。因此,他决定秘密与红军展开谈判。当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是冲破敌人的围剿,建立统一战线的好机会,应立即与陈济棠开展秘密谈判。9月下旬,何长工、潘汉年两位代表秘密到达粤军司令部,受到了陈济棠的热情接待,经过谈判达成了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等5项协议。后来,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形势越来越紧张,红军准备突围,决定选择南线为突破口。陈济棠明知红军突围的意图,因红军与粤军先有";互相借道";的协议,再加上红军在军事上的主动让步,使陈济棠只得信守协定,在红军行动方向上,让出了一条40里宽的通道,使主力红军顺利通过了第一道封锁线。蒋介石获悉后怒斥陈";拥兵自重,按兵不动。任由共匪西窜,贻我国民革命军以千秋万世之污点";。这说明,主力红军长征初期冲破敌人封锁线,党的统战工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红军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实力,对红军长征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行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红军长征经过了苗、瑶、壮、布依、彝、藏、羌、回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蒋介石政府的反动宣传,很多少数民族对红军持有戒备,甚至敌对心态。能不能做好少数民族的工作,打破统治阶级造成的民族隔阂,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对敌,是红军能否完成战略转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长征一开始,党和红军就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认为对少数民族不仅要做好广大群众的工作,而且要做好少数民族中上层分子的工作,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基于上述正确分析,党制定了各民族自立、民族平等、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民族政策。19341129,红军政治部发出《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提出了";红军不拒绝而且欢迎同瑶民的上层代表发生亲密的关系,同他们订立各种政治的与军事的联盟";。随后,红军到达彝族地区,又规定";绝对不打彝民的土豪";;在藏族地区";不打藏族土豪";,";不立即提出没收土司的财产土地";等对少数民族上层的统战政策。

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把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紧密结合起来,亲自做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工作,有的还与一些上层人士订立了政治的或军事的联盟。19355,刘伯承率领中央红军先遣队进入彝族聚居区。刚到基家支地带就被一群手执武器的彝民拦住去路。先遣队通过翻译向彝民耐心宣传解释红军的宗旨和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当部分彝民抢劫了红军的物资时,红军将士仍模范地执行纪律和民族政策,对彝民打不还手。这深深地感动了彝族人民及沽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小叶丹提出愿与刘伯承结为兄弟,刘伯承欣然应允。在彝家海子边刘伯承按彝族风俗与小叶丹歃血结盟。刘伯承和小叶丹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赢得了突破大渡河天险的宝贵时间。

红军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宗教盛行的地区。长征中我党实行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寺庙、经典,不没收喇嘛寺的财产等宗教政策。19365,红二、六军团进入云南中甸藏族地区。贺龙等开展了对喇嘛寺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云南迪庆的归化寺是一个较大的喇嘛寺,该寺喇嘛受反动派的欺骗挑唆,与红军严重对立。贺龙热情接待归化寺的谈判代表夏纳古娃,耐心给他讲解党的北上抗日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请喇嘛寺帮助红军筹办粮草。他还亲自写信给归化寺八大老僧,宣传党的政策。归化寺老僧接信后,消除了疑虑,积极帮助红军筹粮,并赠送了过雪山必需的红糖。还邀请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红军领导人参加该寺为红军举行的祈福消灾的跳神仪式,表达了对红军的良好祝愿。

长征途中,我们党采取了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成功地解决了长征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大大改善了红军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了他们各方面的大力支援,不但使红军顺利地通过了少数民族地区,而且使党的政治主张、革命思想在所经过的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四、团结开明绅士和地方武装,扩大了抗日力量

在开展对开明士绅和地方武装力量的统战工作方面,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尤有显著成效。19362,红二、六军团占领贵州的黔西、大定、毕节等县。在此休整期间,有效地贯彻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功地团结了当地开明士绅和地方反蒋武装,推动了当地的抗日救亡活动。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团结毕节的开明绅士周素园。周是清末贡生,参加过辛亥革命,曾担任过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国民党贵州省长官公署秘书长等职。因不满官场争斗而退居乡里,研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论著。红军到毕节时,他已年近花甲。获悉周素园的有关情况后,王震、夏曦等红军领导人相继登门拜访,向他介绍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军团领导决定请周素园出任刚建立的贵州省抗日救国军司令,周慨然答应。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就设在周的家里。他日夜奔走,辛勤工作,使许多赞成抗日反蒋的有识之士聚集到抗日救国军的旗帜下,很快形成了一支有1000多人枪的队伍。红军撤离毕节时,周素园抛家离乡参加红军,踏上了北上的征途。转战云南途中,军团领导人考虑周年事已高,劝他离队去香港或昆明,由党资助过安居生活。周执意不肯,他表示, 60岁了才找到光明参加了红军,死也要死在红军里。他一直走到了陕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后,又奉命回西南开展统战工作。

五、继续做好新长征路上的统一战线工作

经过了80年的光荣岁月,我们从统一战线这个视角回到原点去全面认识长征的胜利,不仅可以让永远不曾忘却的沉甸甸的民族记忆始终处于唤醒的状态,也能够以史为鉴,激发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追求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风雨同舟,砥砺前行。

    长征胜利雄辩证明:搞统一战线不是为了好看、好听,而是有用、有大用。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的长征路上,发展任务紧迫繁重,改革攻坚艰苦卓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丝毫不亚于当年的万里长征。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社院人";,必须牢记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内化为自我信仰,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作用,做好新的长征路上的统战工作,为跨越我们复兴路上的";雪山草地";,攻克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来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