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面貌焕然一新,绝大部分农民走上了小康道路。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确认我参加调研发言时间比较晚,走访是本次调研工作唯一手段。我走访了苏中地区的一个村支部书记、四户普通农民家庭。通过促膝而谈,了解乡村的基本情况,了解农民的困难和需求。
1、谁来种地?
由于人口的减少,农村较之以前显得缺少热闹氛围,笔者小时候看见的儿童遍地、炊烟袅袅、鸡犬相闻、鱼虾满池的热闹景象不见了。关于村民小组(过去叫生产队)的人口减少情况,我没有经过统计,但是二三十年之内肯定是锐减。就拿王家来讲,王家六十岁父辈的叔伯兄弟应该有十几大家,但是如今只有两家在村里,其他都搬入了城市。有一大家兄弟四个、一个姐姐,五家全都搬离了村里。在农村生产生活的人屈指可数,留下来的绝大部分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真正在农村种田的很少,年青的三十岁、二十岁的人纷纷外出。我走访的4户农户子女都不选择在家种田,无一例外。子女要么在乡镇安家,要么在县城买房居住,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买房落户的也不少。农村";空心化";的说法看来不为过分。
回村里过春节的人也在减少,今年春节刚过,许多农户家大门上又插上了大锁。
人口少了,年青人少了,谁来种地?许多人家都把自家的田给外来的种植户。现在来苏中地区包田的种植户,多半是苏北、安徽以及河南等地的农民,他们闲时打工,忙时务农,有一定技术,机械化作业,到苏中地区来承包农田的有很多,每个村几乎都有,是很正常的现象。他们的作业能力比当地普通的小农户要强许多,产量都很高。现在土地流转迅速,外来种植户的耕种面积也呈扩大化趋势,包100—;—;200亩田的大户也很正常。
我走访的村庄,一个农户如果把自己的田给外来的种植户,收益是650元一亩,另外政府的农业补贴123元每亩还照样拿,也就是说,有地的农民每亩收入可以达到773元的收入。而自己种大概是1500—;—;2000收入,可以多收一倍。但是这点钱依然有限,许多农户选择了给外来的种植户种植。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的农村不是一个年青人不会种地,是一代年青人都不会种地,不热爱农业生产。农村、农业的未来将来怎么办?没有年青一代,怎么可能持续发展?
2、劳动力廉价么?
过去我们讲农村地区有着广阔的地域、丰富的资源、充足廉价的劳动力,现在看来劳动力不再廉价。
特别是相对于农户微薄的粮食生产收入来说,劳动力并不廉价。
我了解到,农民在城里上班,或者长期在外打工一般都在2500—;—;3000元左右收入,有技术的还不止。因此,在外打工一年一般都有3、5万收入。
与之相比,在家务农靠种粮食每亩只有1500—;—;2000元左右收入,我走访的村人均耕地才1.5亩,如果纯粹种粮食,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
也就是说在外上班一个月差不多抵上一年的种粮食务农收入。所以,当地很少有青年人、中年人选择仅仅种地,除非依靠特种养殖、种植,否则没有选择的余地。。
年轻人如果赋闲在家务农,简直是不可容忍的事情。别的人家也会来笑话。不打工,在家种粮食变成了一件会被外人视为低能、没出息的事情。
近年来,由于经济转型,许多在外打工、做生意、上班的人纷纷赋闲在家,对于一个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务农家庭来说,极大地浪费了劳动力资源,生活质量肯定受到很大影响。
如果农村有钱赚,在自己的土地里能够获得和打工上班的收入差不多,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劳动力并不廉价的原因是相对的。只有提高农业的效益,才能使劳动力相对廉价。
3、农村缺什么?
我感觉有四缺: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
人才是农村地区发展的瓶颈。农业技术人才是一方面,管理人才也欠缺,尤其是优秀的管理人才。苏中地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但是,由于基层缺乏人才,农业发展难以成为一种科学的、现代的、可持续的发展。
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一味地用传统的经营和种植方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民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种植和经营技术。有的农民反映技术上还需要获得支持。我走访了一个六十多岁的农民,他去种植了半亩";九里香";毛豆,由于是优良品种,收益也高,忙两个月时间可以收入九千元;另外,他种了半亩多山芋,也可以收入万元。在交谈中他希望得到得到更多的技术信息的指导。
农村发展,资金必须跟上。普通农户,由于往往在形成一些项目的想法之后,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难的难题往往就是资金。资金的短缺,迫使大多的想法在襁褓中夭折。而农村贷款也难,项目初期资金短缺就会一筹莫展。
农民接触面狭窄,即使外出的农民大都是务工阶层,对于宏观经济发展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农业信息也基本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互联网知识许多农民刚刚起步,对于利用网络进行农产品销售、利用网络进行科学种植养殖还远远不够,这也是农村地区发展未来需要努力的前景方向。
大力培育能上网、会查询、懂买卖的农民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举措。
4、农村的热门话题有哪些?
由于苏中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的速度一日千里,农村拆迁是一个热门话题,";穷人致富靠拆迁";成为一句现实话语。拆迁补偿费的弹性很大,同样的两家有可能赔偿金额有不同,而赔偿金额通常是不公开的。拆迁补偿费是一个焦点。
农村的宅基地应该都是有标准的,但是,现在农村里的住房大大小小,悬殊很大。房子大的拆迁补偿费就多,人口差不多的两家,有的面积大的赔偿几百万,面积小的赔偿几十万,两者悬殊非常大,极为不公平。因此有人就千方百计多盖房子,多违规搭建,造成农村的房子越盖越大、越盖越多。
有农民建议要加快实行房产税,要阶梯定税,房子越多缴费越多,这样就没有人越盖越大,越盖越多了。可以根本遏制农村违规盖房子,也限制了权力寻租的可能。
如果干部、农民都只把目光投向了搞拆迁、宅基地上面,放在吸引工厂投资、土地出租方面,农业怎么办?
5、刘**能入党么?
在走访中,我听说一件新鲜事,一个50多岁的农民积极入党。我特地走访了这个农民。
刘**是**村的一名农民,53岁,2001年响应党的号召,在自家农田里开始养殖黄鳝,一直使用传统老方法养殖,露天原生态,不用水泥池,冬天黄鳝在地里面自由冬眠。为了防止黄鳝夏天晒死,还在池塘边载了树。实地查看过后,应该说对农村生态有好处,养殖的黄鳝由于用仿生环境方式,营养高、味道好,供不应求。目前养殖规模3.5亩,每亩年收入5000元左右。
同时,刘**去年6月自开碾米作坊一个,收购粮食种植户的稻谷,然后碾成米,用一个三轮车载到城市的居民小区卖,走街串巷,也方便群众。去年碾米时间较短,10月份碾米1千斤左右,今年如果满负荷预计可以碾米几十万斤,如果效益好的话一年预计最多可以挣到十万元。
对于这样一位热爱土地,积极发展农业的农民,提出入党的要求应该说是值得庆幸的事,他热爱党,五十几岁还争取入党,比起现在有些不积极争取入党的人好了很多。
但是实际上,他的入党并不顺利,入党申请书2015年元月就交了上去,据他说自己主动找了党支部谈话几十次,但是党支部因为群众有意见的原因不同意他入党,连入党积极分子也没有被确定。
据他说,他有一件事有可能得罪了人,队里面(村民小组)在出租给外来种植户的的土地丈量问题上少算了5亩多,他将这一问题反映到上级,上级派人重新丈量了土地,结果还真是少算了5亩5分6厘。这件事为集体挽回了损失。但是他认为,这件事可能得罪了队里人,所以在入党问题受到影响。
我们姑且不论这个农民素质好与坏,即使素质差也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过来。既然他要入党,那么党组织应该把他纳入视野,即使不批准入党,要跟上做工作,跟上教育培养,实在不行,讲清道理,叫人心服口服。如果条件成熟,发展进来有何妨?有个别爱较真的人对于一个集体不是坏事。
刘**从事农业生产,通过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从农村发展的角度上,我们也要鼓励刘**这种热爱农村、立足农业、扎根农村、依靠双手的农民,养黄鳝的项目甚至于可以给予技术、资金、政策,大力扶植。只有这样的人多起来,农村的面貌才可以得到改变。
走访中村民还提出许多意见建议,也遇到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河流、池塘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得不到解决;部分群众对干部还有意见,干群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密切,干部要更加深入农民中去;村务还要更加透明,村民自治还要进一步依法依规施行等等。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重视起来完全可以克服。
通过微调研,我对农村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希望更多的人关心三农问题,帮助共多的农民走向富裕的道路,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新农村。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环境污染不是美丽中国,正气不长同样也不是美丽中国。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