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本职工作水平

2015-06-11    来源:     作者: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这几年因为工作关系,有机会学习了解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很有收获,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不要把文化概念化或者工具化。这些年,文化热席卷社会,经济领域大量存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教育领域流行各种国学热等等,这些都让人们或多或少了解认识了文化。但是,文化不应当只是形式上的或者被当作工具手段,文化应当成为一种力量,直指人心,成为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成为每个人涵养性情的基础,成为每个人提升人生境界的源泉,这才是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作家梁晓声曾说:文化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养成,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承认约束的自由,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四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

 

    二,中华文化具有的巨大包容性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启示。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可以把各种文化中好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不断丰富自身、扩大着内涵和外延,这个特质和优势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兼容并蓄。儒家文化在形成初期,也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种,孔子积极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提倡 "君子和而不同",使得儒学一方面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近代杰出学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实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方针,导致思想自由和新见迭出。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在北大争一日之短长。这一时期,北大成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成为大师辈出的时期。这其中,包容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三,中华文化的超越日常的品质让人生有更多意义。中华文化从来不反对日常生活,但是更提倡不要让这种日常的普通的生活淹没自己,在"日常"中能有"超越",达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孔子这样称赞自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庄子》说得更妙,"应物而不累于物"。 《菜根谭》中说:"从静中观物动,向闲中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传统文化中的超越精神本质上乃是一种"内在的超越",是由内而发,享受朴素,其超越的基点在于自我价值的确立,在于守望与反思日常人生,以此超越外在诱惑和压力。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去了平衡,传统文化的超越精神正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学会接受生活的本来意义。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本职工作水平
2015-06-11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这几年因为工作关系,有机会学习了解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很有收获,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不要把文化概念化或者工具化。这些年,文化热席卷社会,经济领域大量存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教育领域流行各种国学热等等,这些都让人们或多或少了解认识了文化。但是,文化不应当只是形式上的或者被当作工具手段,文化应当成为一种力量,直指人心,成为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成为每个人涵养性情的基础,成为每个人提升人生境界的源泉,这才是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作家梁晓声曾说:文化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养成,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承认约束的自由,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四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

 

    二,中华文化具有的巨大包容性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启示。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可以把各种文化中好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不断丰富自身、扩大着内涵和外延,这个特质和优势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兼容并蓄。儒家文化在形成初期,也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种,孔子积极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提倡 "君子和而不同",使得儒学一方面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近代杰出学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实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方针,导致思想自由和新见迭出。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在北大争一日之短长。这一时期,北大成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成为大师辈出的时期。这其中,包容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三,中华文化的超越日常的品质让人生有更多意义。中华文化从来不反对日常生活,但是更提倡不要让这种日常的普通的生活淹没自己,在"日常"中能有"超越",达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孔子这样称赞自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庄子》说得更妙,"应物而不累于物"。 《菜根谭》中说:"从静中观物动,向闲中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传统文化中的超越精神本质上乃是一种"内在的超越",是由内而发,享受朴素,其超越的基点在于自我价值的确立,在于守望与反思日常人生,以此超越外在诱惑和压力。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去了平衡,传统文化的超越精神正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学会接受生活的本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