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其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公民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创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
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体系主要是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则是其赖以依存的社会载体。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并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礼、孝、悌、忠、恕、恭、宽、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伦理道德体系。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基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原则。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政治伦理规范。董仲舒提出"三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以此为中心展开,包含了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的认同,就是人伦、人道、人性。
中国传统伦理强调德教政本的伦理政治功能和德教化育的社会功能,希望发挥伦理道德在提高个体素质、美化社会风俗、实现天下大治的社会功能。
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元固本
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体系主要是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则是其赖以依存的社会载体。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并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礼、孝、悌、忠、恕、恭、宽、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伦理道德体系。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基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原则。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政治伦理规范。董仲舒提出"三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以此为中心展开,包含了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的认同,就是人伦、人道、人性。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具体说: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永远分割不开的精神纽带。早在春秋时代的《战国策》中就出现了"爱国"一词。古代思想家将国家的荣誉、尊严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将这种爱国深情升华为崇高的道德责任,为了国家可以"杀身成仁"。屈原 "虽九死其犹未悔"岳飞的"精忠报国"、 "还我河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为禁烟抗英,大义凛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一曲曲,无不表达了中华民族坚持操守、忠于祖国的凛然正气。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侵略,推动祖国进步和繁荣,发挥了铸造"国魂"、"民魂"的作用。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永远分割不开的精神纽带。早在春秋时代的《战国策》中就出现了"爱国"一词。古代思想家将国家的荣誉、尊严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将这种爱国深情升华为崇高的道德责任,为了国家可以"杀身成仁"。屈原 "虽九死其犹未悔"岳飞的"精忠报国"、 "还我河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为禁烟抗英,大义凛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一曲曲,无不表达了中华民族坚持操守、忠于祖国的凛然正气。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侵略,推动祖国进步和繁荣,发挥了铸造"国魂"、"民魂"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爱国主义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最本质的时代要求。
敬业是公民的重要价值准则,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一直有"功崇唯志,业广惟勤"、"天道酬勤"、"业精于勤,荒于嬉"等文化理念。《尚书.大禹谟mó》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大意是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孔子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
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就是敬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敬业,就是"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唯有社会成员各守其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形成正义的良善社会。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就是敬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敬业,就是"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唯有社会成员各守其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形成正义的良善社会。
诚信是为人之本、兴国之基。我国传统美德由于信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强调"诚"与"信"的品德。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说文解字》:"诚,信也","信,诚也。"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这个道理。《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诚信是为人之本、兴国之基。我国传统美德由于信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强调"诚"与"信"的品德。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说文解字》:"诚,信也","信,诚也。"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这个道理。《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
《左传》说"信,国之宝也。"《吕氏春秋?贵信》篇说,"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都十分形象而全面地论述了诚信的重要性。《左传》说"信,国之宝也。"《吕氏春秋?贵信》篇说,"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都十分形象而全面地论述了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儒家的伦理思想 (仁义礼智信)之一。所以,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学》更是以"诚意"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诚信乃为人"立身进业之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倡导"诚信",就是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作为个人,应如孟子所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仁爱友善思想。"友"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两手相叠,意为友善相亲、相助之义:对弱者的扶助,对家人的保护和亲近,对朋友的关切,对自然的爱护,都属于爱的范畴。"友善"根源于仁爱思想,"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忠恕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间环节,忠恕的具体内容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所强调的是宽以待人的精神。)由此,形成"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篇》)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宋?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爱精神,形成了"贵和尚中"、"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和平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培育了宽厚包容、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仁爱友善思想。"友"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两手相叠,意为友善相亲、相助之义:对弱者的扶助,对家人的保护和亲近,对朋友的关切,对自然的爱护,都属于爱的范畴。"友善"根源于仁爱思想,"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忠恕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间环节,忠恕的具体内容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所强调的是宽以待人的精神。)由此,形成"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篇》)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宋?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爱精神,形成了"贵和尚中"、"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和平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培育了宽厚包容、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
"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儒家的伦理思想 (仁义礼智信)之一。所以,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学》更是以"诚意"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儒家的伦理思想 (仁义礼智信)之一。所以,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学》更是以"诚意"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儒家的伦理思想 (仁义礼智信)之一。所以,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学》更是以"诚意"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