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下午,我院举行学习交流会。会上副院长唐旭明、副巡视员彭慧分别介绍了赴福建等地社院(中华文化学院)学习考察的情况。杨传林、单正军、任世红、张金凤、薛兵、史虹六位同志代表各自党支部,从不同角度就学习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会议精神作了交流发言。
副院长唐旭明在作赴福建、江西、浙江三省社院(文化学院)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中指出,通过走访、座谈,了解了三省社院建设与发展情况,学习了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拓展了不断做好社院工作的思路,增进了社院间的联系和友谊。
三省社院的主要特点有:1、培训作用发挥得较好。三省社院培训规模均较大,每年培训班次、人数都达到了25期左右,千人以上,在全国居前列。计划外班次也很多。培训机制、体制较协调,三省社院均有联合统战部、各民主党派等部门召开培训协调会的做法,确定招生计划、人数及时间,确保了培训任务较好完成。2、教学科研有特色,正规化办学有成果。三省社院切实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推进社院的正规化办学。福建社院的";民主党派主体班次能力培训模式";和浙江社院";答辩式教学—;—;提高党外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新探索";都获得全国统一战线干部教育培训 ";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江西社院的徐佩瑛获得全国统一战线干部教育培训";优秀教师";称号。3、文化学院工作有成绩。三省社院都在积极探索,发挥中华文化学院的优势和作用。尤其是福建省文化学院以姓氏文化研究为着力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4、管理与服务有序,保障作用明显。福建社院校园很小,但管理井然有序。客房整洁干净,司机服务周到。江西社院的食堂非常干净卫生,饭菜质量、服务员的服务水准均较好。浙江社院的后勤全部实行社会化管理,三年多来,在没有1名后勤人员的条件下,通过委托经营,保障了学院每年1000余人次的培训任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部门设置合理,队伍精神状态佳。三省社院的机构设置都不多,福建、江西有5个处室,浙江只有4个处室,但部门设置合理,职能明确,能切实承担起职责,发挥出作用。6、认识深化,思路拓宽,开展工作有力。三省社院在基础建设完成后,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各自工作思路、工作内容都作了深入思考,有力推动了工作开展。
主要收获是:1、进一步加深对社院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通过考察,我们深刻认识到,各地社院虽然条件有别、情况各异,但都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认真开展好统战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发挥社院";三个基地";的作用,为我党培养了一批亲密合作、同心同德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壮大发挥了作用,为促进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社院作为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部门,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正规化办学条件不足、知名度小等,需要社院人发扬积极进取精神,不断开拓,以有为来争取有位,彰显社院应有的地位和作用。2、进一步明确了社院的中心任务。社院作为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切实承担起党外干部培训任务,加大培训力度,发挥培训优势,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教学是社院的中心任务,社院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教学工作进行,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教学要从统一战线大局出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是教学工作的基础,要与教学紧密结合,以教促研;行政后勤工作是教学的保障,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3、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坚定信心。通过学习考察,了解了各地社院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我院的优势和不足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要认真吸收借鉴此次学习到的宝贵经验,在开阔眼界中更新观念,在学习借鉴中拓宽思路。要认真分析思考我院的院情,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社院工作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发展。4、进一步增进了与各社院的联系和感情。此次学习考察所到之处,受到了各地社院的热情接待。我院将加强与各地社院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社院事业的发展。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活动,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领导重视是开展文化学院工作的前提;第二,因地制宜抓特色是开展文化学院工作的关键。第三,选用能人、建好队伍是开展文化学院工作的基础。第四,依靠社会力量是开展文化学院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工作途径。第五,财政经费支持是开展文化学院工作的必要条件。
今年,我们江苏中华文化学院经省编办正式批准成立了。今后,我们将以弘扬中华文化和开展国情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加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为宗旨,面向港澳台、海外华人华侨进行交流和培训,开展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统一战线其他方面代表人士以及统战工作干部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相关的研究工作。我们将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在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进行教育、培训、研究等方面发挥作用。把我们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建成对外交流的平台,弘扬中华文化的窗口,培养爱国人士的基地。
副巡视员彭慧在作赴广东、广州、云南三地社院(文化学院)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中指出,通过这次考察,感觉收获很大,体会颇多。可以说是:了解了情况,拓宽了眼界;学到了经验,增强了信心;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
办公室党支部杨传林在题为《有效落实最重要》的发言中指出,落实和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做到全面、科学、有效,这样才能让党的科学决策成为亿万农民享有的丰硕成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以下问题要特别关注:一、农民以土地为";命根子";,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却缺乏明晰,未能使农民与土地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亦为一些不法官商勾结、利用建设征地牟取暴利提供可乘之机。二、农村是改革的发力地,现存的";城乡二元壁垒";却阻碍农民平等分享改革成果,带来诸多现实的警讯:收入差距致农村内需不足、大量民工进城致农村";空心化";、城市扩张致耕地减少等。三、酝酿中的土地改革有望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明晰土地财产权,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延长土地经营权年限,有利于加速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步伐。四、十七届三中全会有望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正式写入中央文件,将催生更多财政惠民政策。
人事处党支部单正军在题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做有作为的机关干部》的发言中指出,学习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会议精神,最重要的是深入领会报告和《决定》的精神实质,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一要锐意进取,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二要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三要严于律已,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做有作为的机关干部。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干成事的决心和意志,对待本职工作要任劳任怨,契而不舍地去落实到位,用行动来说话,用实干来证明。面对困难要有扭住不放的精神,思考在前,行动在前,落实在前,以此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教务处党支部任世红在题为《";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及战略意义》的发言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深入贯彻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会议精神的迫切要求,其意义十分重大。第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在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上作出重大调整,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第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只有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文化联络处党支部张金凤在题为《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谈对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的发言中指出,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造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居民面对统一的药品定价和医疗服务费用,造成了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通过对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会议精神的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把解决农民群众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现实问题作为着力点,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惠及";三农";,努力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农村医疗改革令人关注,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力度,加快改善农民的医疗现状,使广大农民医疗保障,病有所医。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将兴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热潮,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总务处党支部薛兵在题为《探索•实践•突破》的发言中指出,一个村庄的变化,折射着国家的变迁。 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大胆尝试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不但发展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且成了当时";解放思想";的一次垂范。当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中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 ";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困绕";三农";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很多,有的还十分突出。本次大会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而对我国";三农";问题今后的发展做了一个整体的规划,使我深深感觉到我们农村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服务中心党支部史虹在题为《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农地制度改革》的发言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土地问题是农村的基本问题,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是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一是城镇规划圈外建设用地的改革。二是如何对待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用地范围内农民的土地和建筑。三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以后,政府指标管理面临的挑战。四是严格管理农村宅基地政策的刚性与制度空间的矛盾,亟待出台相关政策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