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颜,年味满溢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佳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也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走进学院,一盏盏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和门前窗上随处可见的“福”字,不仅为学院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传递节日的欢乐与祥和,也为来往的人们祈福祝愿。
在学院各大楼门口,一幅幅精心撰书的春联格外引人注目。春联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优美意境,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些春联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过去一年学院发展成果的回顾与总结,也有对新年的展望与祝福。它们或大气磅礴,展现学院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重要使命与担当;或清新雅致,体现学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其中两幅由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为学院精心创作的春联,不仅在文字上独具匠心,更在内涵上与学院的工作和使命紧密相连,将学院春节的文化氛围一键“拉满”。
笔端凝萃,联韵悠长
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魏艳鸣女士为学院创作了春联“圆画同心春永驻;情凝共识月长辉”。“圆画”与“情凝”,前者为形象的动作描绘,后者是情感的凝聚表达,一实一虚,对仗工整且富有变化;“同心”与“共识”,意思相近却又从不同角度阐述,强调了团结一心、达成共识的重要性,二者在词性和语义上相互对应,使对联在表意上更加紧密;“春永驻”与“月长辉”,则分别以春天的永恒和月亮的光辉为意象,在结构上对仗严谨,平仄协调,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
此联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圆画同心”,将“圆” 这一象征圆满、团结的意象与“画”字相结合,仿佛让人看到一幅众人齐心协力绘制的美好画卷,而“同心”则进一步点明了团结协作的主题,寓意着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种将抽象的情感和理念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手法,使对联具有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情凝共识”则着重强调了情感的凝聚和思想的统一。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情感是连接各方力量的重要桥梁,只有大家在情感上相互认同、相互信任,才能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月长辉”这一意象的运用,不仅与“春永驻”在形式上相互呼应,更在内涵上增添了一份宁静、祥和与永恒的美感。月亮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团圆、美好的寓意,在这里,“月长辉”象征着统一战线工作所追求的团结、和谐的局面能够长久保持,如同那皎洁的月光,永远照耀着人们前行的道路。这副对联,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统一战线工作的核心要义与美好愿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学院工作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动力。
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薛太纯先生为学院创作了春联“寻梅掬雪和春色;静气清心沐杏风”。“寻梅”与“静气”,一为动态的行为,一为静态的心境,动静相对,却又和谐统一;“掬雪”对“清心”,“掬”与“清”细腻地展现出一种从外在的物质获取到内在精神净化的过程;“和春色”与“沐杏风”,则将自然的美好景致与学院所特有的文化氛围相对应,使得整联在形式上严谨规范,读来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楹联的格律之美 。
此联在意象的运用上营造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寻梅掬雪”描绘出一幅在冰天雪地中,人们寻觅梅花、捧起白雪的画面,梅花傲雪凌霜,象征着坚韧高洁的品质,雪花洁白无瑕,寓意着纯净与美好,二者相互映衬,勾勒出一种纯净、高雅的氛围,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人在寒冬中追求精神境界的场景。“静气清心沐杏风”则将画面从自然之景转入到学院的人文环境之中。“杏风”一词巧妙借用了“杏坛”的典故,“杏坛”相传为孔子聚徒讲学之处,后来泛指授徒讲学的地方,在这里代表着学院的教育之风。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静下心来,净化心灵,接受知识与思想的熏陶,就如同沐浴在温暖的春风之中,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
社会主义学院作为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团结凝聚各方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重要使命。“寻梅掬雪”所蕴含的对高洁品质和纯净精神的追求,正是统一战线成员所应具备的素养。在统一战线工作中,需要各方人士秉持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像梅花一样,在复杂的环境中坚守初心;像雪花一样,保持纯洁的思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静气清心沐杏风”则生动地描绘了学院的培训理念和育人氛围。学院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教育活动,引导学员们静下心来,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境界,在学院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不断净化心灵,增强对党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此次,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为学院创作的楹联还有,蒋东永先生的“春迎天下尚和合;福到江南共吉祥”,以及魏艳鸣女士的“学遵大道耕春色;笔蘸和风书锦章”和“凭山托起云霞灿;藉水润开梅柳新”。这些楹联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学院使命任务进行的创新表达。
联墨合璧,文化传承
楹联与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颗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有着紧密的联系。楹联以文字的形式表达情感、传递思想,书法则以笔墨的韵味展现艺术之美,两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
此次为学院书写这两幅楹联的,是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其凤教授。张教授的书法风格独特,既传承了传统书法的精髓,又融入了自己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新表达,在书法界享有盛誉。
在书写“寻梅掬雪和春色;静气清心沐杏风”时,张其凤教授的书法线条流畅自然,如同山间清泉,灵动而富有生机。字体的结构疏密得当,仿佛在描绘一幅冬日寻梅、春日沐风的画卷,与楹联所营造的意境相得益彰。而在书写“圆画同心春永驻;情凝共识月长辉”时,他的笔锋刚健有力,又不失圆润柔和,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团结与共识的力量,与楹联所表达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深刻内涵相呼应。他用书法的艺术语言,将这两幅楹联中的美好寓意和深刻内涵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在欣赏楹联文字之美的同时,也领略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展望未来,续写华章
春节因继承传统而富有灵魂,因与时俱新而富有生命。千百年来,尽管春节形式千姿百态,内容广博深厚,但团圆、迎新、祈福的基本内涵始终不变,成为中国人亘古亘今的文化情缘和精神图腾。一幅幅春联、一盏盏灯笼和一个个福字,不仅是对新春佳节的庆贺,是对全体社院人的祝福,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省社院作为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通过将传统的楹联文化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学院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在潜移默化中向广大教职员工和统一战线成员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大家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新的一年,学院将继续秉持初心,在统一战线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宗旨,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广泛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