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三十年 造福桑梓情――港澳同胞为内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动力

2008-11-26   来源:     作者:

 


     新华网北京11月24日电 3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也正是在这一年,港澳同胞揭开大规模投资内地的序幕,从此与全国人民一道,积极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分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累累果实。

  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出席两会的香港、澳门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时,对港澳同胞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改革开放史上,港澳同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成为外来投资的先驱和主力军

  30年前,内地国门初开、百废待兴,急需吸引外资。在这一历史性转变时刻,港澳同胞凭借同文同种和地理上的优势,满怀爱国爱乡、造福桑梓之情,率先投资内地。

  内地的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内地批准的第一家合资、合作企业,第一家五星级饭店,第一条合资兴建的高速公路,第一块土地的拍卖……港澳同胞屡开历史先河,在改革开放史上抒写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毗邻港澳的广东是港澳同胞弄潮改革开放洪流、积极投资内地的一个缩影。

  1978年9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一位港商来到东莞开办了太平手袋厂,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发放的“三来一补”企业的第一个牌照,成为广东同时也是内地第一家来料加工厂。自此以后,港澳投资源源不断涌入,到2007年底,港澳在广东直接投资项目超过10万个,实际投入1200多亿美元,占广东实际吸收外来资金的三分之二,其中绝大部分投资来自香港。

  港澳同胞的投资促使粤港澳逐渐形成了以广东为加工制造基地、港澳为购销管理中心的产业跨地域分工格局,建立了“前店后厂”的独特合作方式。数以万计的港澳投资企业在广东各地蓬勃发展,数以百万计劳动力受雇于港澳投资企业。珠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了独具竞争力的开放型、动态化产业集群,成为影响世界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与此同时,外来投资催生了珠三角地区城镇群的崛起。东莞、深圳、中山、珠海……一座座现代化工业城市在广东拔地而起。

  3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3万多人口、几条小街道的边陲小镇。最早进入这里的外资企业就是香港企业。

  深圳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严小明回忆说,1979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宝安县正式改名深圳市。4月,香港港华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在深圳投资建设光明华侨电子厂,这家企业正是如今闻名全国的家电巨子康佳集团的前身。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深圳市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和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中,约80%是港商投资或参与投资的。2007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了789倍,成为南方最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之一。严小明说:“深圳的发展,港澳同胞功不可没。”

  港澳同胞的投资,迅速推动广东从以农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一跃成为工业发达的经济大省。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前在内地各省份排名第20多位一跃成为第一,至今连续保持19年。“三来一补”、“筑巢引凤”、“外引内联”、“借船出海”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词汇,都是在粤港澳合作中创造出来的。

  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说,广东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粤港澳合作的历史。广东30年的发展离不开港澳强有力的支持,离不开港澳资企业率先进入广东,率先投资、率先发展。

  在港澳投资者的带动下,世界各地企业纷至沓来,带来国家改革开放急需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推动内地的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港澳投资企业也遍地开花。

  商务部的统计显示,在改革开放初期,港澳资曾一度占到内地吸收外资总额的80%以上。截至今年9月底,内地实际使用港资3415.9亿美元,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四成多,是内地吸收外资的最大来源地。

  港澳同胞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更为内地输入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促进了许多领域的观念更新

  在改革开放之初,内地缺乏优良的货运设施和海外贸易网络,而当时香港已经是亚太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硬件设施和一流的贸易人才。香港企业家及时把握住了历史机遇,为内地与外界经济的联系、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架起桥梁。目前,香港是内地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顺差来源地。

  在资金、技术等“硬件”输入的同时,港澳投资者更为内地改革开放输入了许多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等“软件”,促进了观念更新,为内地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国外有中国问题专家认为,内地市场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香港这样一个成熟的、国际化的市场经济体系可以借鉴,并为改革的启动和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广州,说起当年霍英东先生投资兴建的内地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的历史,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不仅是因为宾馆硬件设施完备,更重要的是白天鹅从一开业就打破当时的惯例,对所有普通百姓开放,其服务意识、管理模式,都令当地政府官员和市民大开眼界,引发观念的更新,对广东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白天鹅等港资酒店也被人们称为培养广东服务业人才的“黄埔军校”。

  广东省外经贸厅副厅长吴军认为,上述“软件”的引入,是港商对内地改革开放的重要贡献,极大地促进了政府部门服务意识的提高。“服务意识如今已深深植入政府工作人员的头脑中。”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接受采访时总结说,内地的现代化建设就是一条有效利用外资尤其是港澳台资金的资本积累和发展之路。内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每一天的变化,都有港澳同胞的奉献。

  改革开放为港澳同胞提供了无限商机,让他们分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常说:香港好,祖国好;祖国好,香港更好。平白的话语道出了内地与港澳密不可分的关系。唇齿相依,互利双赢,改革开放30年,港澳同胞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港商郑松兴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投资内地制造业,在获得成功之后,他将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2002年底开始,他与四位长期在内地发展的香港企业家投资60亿元人民币,在深圳建立了华南城国际工业原料城。这是一个占地1.5平方公里的工业原料及成品交易中心,集展示、交易、信息交流、仓储、配送、货运以及金融结算功能于一体,其规模之大、经营范围之广,堪称国内之最。

  谈到近20年投资内地的体会,郑松兴深有感触:改革开放给了港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他笑言:“除非你不想做,否则内地到处是机会,到处是项目,有干不完的事在等着你!”

  30年来,港澳同胞在内地投资创业、发展致富的传奇比比皆是,成为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说,过去30年,香港利用内地庞大的腹地和增长的速度,得到巨大的商机。离开了国家政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持,香港就不容易获得今天的经济成果和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央政府与港澳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及5个补充协议,港澳同胞在内地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快速发展。

  专家指出,CEPA及补充协议更加有利于港澳优势的发挥和内地的开放和发展,使货物、资本和人员的流动更加自由和便利,为港商投资内地、尤其是服务业创造了新的机会。香港智经研究中心主席胡定旭认为,CEPA开启了香港和内地生产要素进一步流动的大门,制度安排为经济整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近年来,包括太古、和记黄埔等在内的大型港资企业纷纷进入内地的地产、物流、会展业以及金融、法律、医疗、建筑、会计等服务业。2007年,广东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所占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广东与香港投资者合作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势头良好,广州、深圳被评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认为,今后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将由外向为主转变为内需为主、内外结合,这个过程带给香港企业界无限商机。他预计,服务业领域将形成粤港间新的“前店后厂”。

  从今年开始,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断加大,港澳地区和内地的港澳投资者都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作为港澳经济的坚强后盾,中央政府已多次表示高度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对港澳经济造成的影响,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港澳经济的发展,保持稳定繁荣。而广大港澳投资企业也相信,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企业一定能够渡过难关。

  设在江苏昆山的港资企业利星行机械,专门代理卡特彼勒等跨国公司的工程机械和发电机组在内地的销售、租赁和培训服务。公司财务总监史国培告诉记者,今年1-10月,公司销售额达14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两成多,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举措,这让众多港资以及跨国公司更加倚重内地业务。“相信与过去一样,有中央政府和内地大市场作依靠,我们能抵御这场金融海啸的冲击。”史国培说。

  曾荫权日前在一个纪念改革开放的论坛上语带深情地说:“改革开放30年,是一首伟大的史诗,演绎了香港与祖国血浓于水的故事。”他寄语香港年轻一代:“在生逢其时的大时代长袖善舞,抒写出香港与祖国同在的辉煌文章。”

  光阴荏苒,前程似锦。历史预示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港澳同胞将会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谱写新的篇章。

                         

弄潮三十年 造福桑梓情――港澳同胞为内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动力
2008-11-26

 


     新华网北京11月24日电 3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也正是在这一年,港澳同胞揭开大规模投资内地的序幕,从此与全国人民一道,积极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分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累累果实。

  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出席两会的香港、澳门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时,对港澳同胞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改革开放史上,港澳同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成为外来投资的先驱和主力军

  30年前,内地国门初开、百废待兴,急需吸引外资。在这一历史性转变时刻,港澳同胞凭借同文同种和地理上的优势,满怀爱国爱乡、造福桑梓之情,率先投资内地。

  内地的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内地批准的第一家合资、合作企业,第一家五星级饭店,第一条合资兴建的高速公路,第一块土地的拍卖……港澳同胞屡开历史先河,在改革开放史上抒写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毗邻港澳的广东是港澳同胞弄潮改革开放洪流、积极投资内地的一个缩影。

  1978年9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一位港商来到东莞开办了太平手袋厂,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发放的“三来一补”企业的第一个牌照,成为广东同时也是内地第一家来料加工厂。自此以后,港澳投资源源不断涌入,到2007年底,港澳在广东直接投资项目超过10万个,实际投入1200多亿美元,占广东实际吸收外来资金的三分之二,其中绝大部分投资来自香港。

  港澳同胞的投资促使粤港澳逐渐形成了以广东为加工制造基地、港澳为购销管理中心的产业跨地域分工格局,建立了“前店后厂”的独特合作方式。数以万计的港澳投资企业在广东各地蓬勃发展,数以百万计劳动力受雇于港澳投资企业。珠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了独具竞争力的开放型、动态化产业集群,成为影响世界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与此同时,外来投资催生了珠三角地区城镇群的崛起。东莞、深圳、中山、珠海……一座座现代化工业城市在广东拔地而起。

  3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3万多人口、几条小街道的边陲小镇。最早进入这里的外资企业就是香港企业。

  深圳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严小明回忆说,1979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宝安县正式改名深圳市。4月,香港港华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在深圳投资建设光明华侨电子厂,这家企业正是如今闻名全国的家电巨子康佳集团的前身。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深圳市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和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中,约80%是港商投资或参与投资的。2007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了789倍,成为南方最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之一。严小明说:“深圳的发展,港澳同胞功不可没。”

  港澳同胞的投资,迅速推动广东从以农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一跃成为工业发达的经济大省。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前在内地各省份排名第20多位一跃成为第一,至今连续保持19年。“三来一补”、“筑巢引凤”、“外引内联”、“借船出海”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词汇,都是在粤港澳合作中创造出来的。

  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说,广东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粤港澳合作的历史。广东30年的发展离不开港澳强有力的支持,离不开港澳资企业率先进入广东,率先投资、率先发展。

  在港澳投资者的带动下,世界各地企业纷至沓来,带来国家改革开放急需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推动内地的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港澳投资企业也遍地开花。

  商务部的统计显示,在改革开放初期,港澳资曾一度占到内地吸收外资总额的80%以上。截至今年9月底,内地实际使用港资3415.9亿美元,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四成多,是内地吸收外资的最大来源地。

  港澳同胞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更为内地输入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促进了许多领域的观念更新

  在改革开放之初,内地缺乏优良的货运设施和海外贸易网络,而当时香港已经是亚太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硬件设施和一流的贸易人才。香港企业家及时把握住了历史机遇,为内地与外界经济的联系、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架起桥梁。目前,香港是内地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顺差来源地。

  在资金、技术等“硬件”输入的同时,港澳投资者更为内地改革开放输入了许多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等“软件”,促进了观念更新,为内地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国外有中国问题专家认为,内地市场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香港这样一个成熟的、国际化的市场经济体系可以借鉴,并为改革的启动和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广州,说起当年霍英东先生投资兴建的内地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的历史,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不仅是因为宾馆硬件设施完备,更重要的是白天鹅从一开业就打破当时的惯例,对所有普通百姓开放,其服务意识、管理模式,都令当地政府官员和市民大开眼界,引发观念的更新,对广东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白天鹅等港资酒店也被人们称为培养广东服务业人才的“黄埔军校”。

  广东省外经贸厅副厅长吴军认为,上述“软件”的引入,是港商对内地改革开放的重要贡献,极大地促进了政府部门服务意识的提高。“服务意识如今已深深植入政府工作人员的头脑中。”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接受采访时总结说,内地的现代化建设就是一条有效利用外资尤其是港澳台资金的资本积累和发展之路。内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每一天的变化,都有港澳同胞的奉献。

  改革开放为港澳同胞提供了无限商机,让他们分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常说:香港好,祖国好;祖国好,香港更好。平白的话语道出了内地与港澳密不可分的关系。唇齿相依,互利双赢,改革开放30年,港澳同胞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港商郑松兴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投资内地制造业,在获得成功之后,他将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2002年底开始,他与四位长期在内地发展的香港企业家投资60亿元人民币,在深圳建立了华南城国际工业原料城。这是一个占地1.5平方公里的工业原料及成品交易中心,集展示、交易、信息交流、仓储、配送、货运以及金融结算功能于一体,其规模之大、经营范围之广,堪称国内之最。

  谈到近20年投资内地的体会,郑松兴深有感触:改革开放给了港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他笑言:“除非你不想做,否则内地到处是机会,到处是项目,有干不完的事在等着你!”

  30年来,港澳同胞在内地投资创业、发展致富的传奇比比皆是,成为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说,过去30年,香港利用内地庞大的腹地和增长的速度,得到巨大的商机。离开了国家政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持,香港就不容易获得今天的经济成果和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央政府与港澳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及5个补充协议,港澳同胞在内地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快速发展。

  专家指出,CEPA及补充协议更加有利于港澳优势的发挥和内地的开放和发展,使货物、资本和人员的流动更加自由和便利,为港商投资内地、尤其是服务业创造了新的机会。香港智经研究中心主席胡定旭认为,CEPA开启了香港和内地生产要素进一步流动的大门,制度安排为经济整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近年来,包括太古、和记黄埔等在内的大型港资企业纷纷进入内地的地产、物流、会展业以及金融、法律、医疗、建筑、会计等服务业。2007年,广东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所占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广东与香港投资者合作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势头良好,广州、深圳被评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认为,今后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将由外向为主转变为内需为主、内外结合,这个过程带给香港企业界无限商机。他预计,服务业领域将形成粤港间新的“前店后厂”。

  从今年开始,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断加大,港澳地区和内地的港澳投资者都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作为港澳经济的坚强后盾,中央政府已多次表示高度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对港澳经济造成的影响,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港澳经济的发展,保持稳定繁荣。而广大港澳投资企业也相信,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企业一定能够渡过难关。

  设在江苏昆山的港资企业利星行机械,专门代理卡特彼勒等跨国公司的工程机械和发电机组在内地的销售、租赁和培训服务。公司财务总监史国培告诉记者,今年1-10月,公司销售额达14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两成多,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举措,这让众多港资以及跨国公司更加倚重内地业务。“相信与过去一样,有中央政府和内地大市场作依靠,我们能抵御这场金融海啸的冲击。”史国培说。

  曾荫权日前在一个纪念改革开放的论坛上语带深情地说:“改革开放30年,是一首伟大的史诗,演绎了香港与祖国血浓于水的故事。”他寄语香港年轻一代:“在生逢其时的大时代长袖善舞,抒写出香港与祖国同在的辉煌文章。”

  光阴荏苒,前程似锦。历史预示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港澳同胞将会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