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建议》获评全国政协成立70年来100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

2019-11-26   来源:江苏民建     作者:


11月7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彰全国政协成立70年来100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2005年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江苏省委主委的赵龙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全会上提交的提案《关于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位国家公祭日的建议》(案号3034)光荣入选。


提案榜单


1574753988177.jpg


据悉,这是全国政协历史上首次开展此项评选,旨在展示人民政协在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也反映提案工作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特殊作用。这100件提案是从1949年以来的14.4万多件提案中评选出来的,入选比例约为1440:1,可谓是千里挑一!

近日,小编专门为此事采访了赵龙同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提案背后的故事,听听赵龙关于此事都说了些什么。


1574754101805.jpg


1份手写提案,共589字,49人联名


在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赵龙草拟了一份提案,建议把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这份提案全文手写,涉及提案内容的仅589个字,可字字千钧,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共有49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上签名,41位民建界别委员全部在提案上签名。这份仅有5页纸的提案,委员签名就占去了2页。


1574754230677.jpg


在这份提案中,赵龙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实际,建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每年的此日,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遗址举行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社会各界及国际友人(包括外国政要)参加的公祭活动,并以法律或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据赵龙回忆说,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相关建议比较多,而将纪念活动提上国家公祭的高度,他的提案是“独一份”。正因如此,赵龙被称为国家公祭日的首倡者。 这“独一份”的提案,源自赵龙的一次参观。 2004年,赵龙带着孩子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除了沉痛和悲愤,赵龙还倍感困惑和震惊——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三大惨案之一,另两处惨案发生地,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和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死难者和平纪念馆均为国家级纪念馆,并已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仅仅是地方性纪念馆,每年也只有地方层面的悼念活动,这完全与纪念这一重大历史惨案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不相适应。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南京之悼,国人之悼;南京之痛,民族之痛。”作为来自江苏的全国政协委员,赵龙深感自己有责任也有条件向高层建言,向国人呼吁。他先后两次考察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采访幸存者并参阅了大量资料,终于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全会上,写下了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提案。为取得更多人的支持,他在委员小组会上及其他场合详细阐述了有关提案的背景与动因,广泛征求签名,在征得了48位委员的附议签名后,郑重向大会提交了这一提案。虽然提案仅不到600字,却有理有据,掷地有声;字里行间倾注了他的心血和努力。 2005年下半年,赵龙收到相关部门的回复,大意是条件还不成熟。这意味着,他的建议被采纳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当时没被采纳,我也没有气馁。我觉得毕竟要有人来提这个事情。”赵龙相信,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顺乎民意、合乎世界潮流的。 直到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决定的表述与内容与赵龙的提案完全相同。九年前努力终于结成硕果,赵龙内心充满了感恩。


“以抗战为主题 系列提案频频出台”


赵龙说:“抗战是最惊心动魄,最值得缅怀的的一段历史,绝对不应被人忘却。尊重事实,正视历史;保护见证,启迪未来是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责任。” 2005年除了国家公祭日提案外,赵龙还提交了“关于将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纪念馆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2006年提交了“关于对侵华日军暴行重要见证人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建议”和“关于发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受害70周年纪念邮票的建议”两件提案。2012年提交“关于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上升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警示性文化遗产”及“关于扶助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建议”两件提案。总共写了关于抗战的提案达6件之多。


“我做了一件该做的事、正确的事”


2014年12月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特别贡献”奖章颁发给了赵龙等11人,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1574754284031.jpg


赵龙说:“我觉得我做了该做的事情,这是政协委员的政治责任;同时,我觉得我做了正确的事情,这件事越久越能体现其历史价值。”

 

入选提案的榜单刚刚推出,小编立即转告了赵龙同志。得知这一消息,赵龙非常欣慰,他指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正是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尊重生命、尊重人类文明的鲜明态度,也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国家公祭日,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让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建设强大祖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在第6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小编又采访了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


1574754332686.jpg

吴先斌


  对于赵龙同志提案入选70年来有影响力100件重要提案,他说,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三大悲剧之一,给中国人民带来永远的撕心裂肺的痛,给世界人民也带来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为了防止这种悲剧再次发生,我们的老领导赵龙先生在2005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这个提案是有前瞻性与永恒性,前瞻性是指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为“南京之痛”能做什么,永恒性是指以后我们不论国际关系发生什么变化永远不忘“南京之痛”,这个提案这次被全国政协评为全国政协成立70年以来100件有影响力的提案之一,这表明,牢记历史、热爱和平是全国人民共同心声。


1574754378473.jpg

2017年12月13日,赵龙和吴先斌在国家公祭日仪式现场


延伸阅读


2014年,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77年后,中国迎来首个国家公祭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出席国家公祭仪式活动。 

2018年第5个国家公祭日,在南京,“默哀一分钟”不再是一种情感和道义上的约束,而是被明确写入了条例,成为一种硬性要求。12月13日起,首部国家公祭地方性法规——《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实施,在促进国家公祭活动保障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方面填补了立法空白。条例把许多公祭仪式行为以法律形式固化下来,将人员默哀一分钟、车船鸣笛致哀等仪式由倡议变为法条,详细规定参与人群和参与形式,条例还特设“宣传教育”专章,把以南京大屠杀有关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抗战史宣传教育列入法条,通过构建全面、完整的国家公祭宣传教育体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唤醒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不忘国耻,铭记历史,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

《关于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建议》获评全国政协成立70年来100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
2019-11-26


11月7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彰全国政协成立70年来100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2005年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江苏省委主委的赵龙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全会上提交的提案《关于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位国家公祭日的建议》(案号3034)光荣入选。


提案榜单


1574753988177.jpg


据悉,这是全国政协历史上首次开展此项评选,旨在展示人民政协在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也反映提案工作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特殊作用。这100件提案是从1949年以来的14.4万多件提案中评选出来的,入选比例约为1440:1,可谓是千里挑一!

近日,小编专门为此事采访了赵龙同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提案背后的故事,听听赵龙关于此事都说了些什么。


1574754101805.jpg


1份手写提案,共589字,49人联名


在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赵龙草拟了一份提案,建议把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这份提案全文手写,涉及提案内容的仅589个字,可字字千钧,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共有49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上签名,41位民建界别委员全部在提案上签名。这份仅有5页纸的提案,委员签名就占去了2页。


1574754230677.jpg


在这份提案中,赵龙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实际,建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每年的此日,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遗址举行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社会各界及国际友人(包括外国政要)参加的公祭活动,并以法律或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据赵龙回忆说,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相关建议比较多,而将纪念活动提上国家公祭的高度,他的提案是“独一份”。正因如此,赵龙被称为国家公祭日的首倡者。 这“独一份”的提案,源自赵龙的一次参观。 2004年,赵龙带着孩子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除了沉痛和悲愤,赵龙还倍感困惑和震惊——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三大惨案之一,另两处惨案发生地,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和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死难者和平纪念馆均为国家级纪念馆,并已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仅仅是地方性纪念馆,每年也只有地方层面的悼念活动,这完全与纪念这一重大历史惨案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不相适应。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南京之悼,国人之悼;南京之痛,民族之痛。”作为来自江苏的全国政协委员,赵龙深感自己有责任也有条件向高层建言,向国人呼吁。他先后两次考察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采访幸存者并参阅了大量资料,终于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全会上,写下了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提案。为取得更多人的支持,他在委员小组会上及其他场合详细阐述了有关提案的背景与动因,广泛征求签名,在征得了48位委员的附议签名后,郑重向大会提交了这一提案。虽然提案仅不到600字,却有理有据,掷地有声;字里行间倾注了他的心血和努力。 2005年下半年,赵龙收到相关部门的回复,大意是条件还不成熟。这意味着,他的建议被采纳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当时没被采纳,我也没有气馁。我觉得毕竟要有人来提这个事情。”赵龙相信,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顺乎民意、合乎世界潮流的。 直到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决定的表述与内容与赵龙的提案完全相同。九年前努力终于结成硕果,赵龙内心充满了感恩。


“以抗战为主题 系列提案频频出台”


赵龙说:“抗战是最惊心动魄,最值得缅怀的的一段历史,绝对不应被人忘却。尊重事实,正视历史;保护见证,启迪未来是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责任。” 2005年除了国家公祭日提案外,赵龙还提交了“关于将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纪念馆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2006年提交了“关于对侵华日军暴行重要见证人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建议”和“关于发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受害70周年纪念邮票的建议”两件提案。2012年提交“关于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上升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警示性文化遗产”及“关于扶助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建议”两件提案。总共写了关于抗战的提案达6件之多。


“我做了一件该做的事、正确的事”


2014年12月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特别贡献”奖章颁发给了赵龙等11人,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1574754284031.jpg


赵龙说:“我觉得我做了该做的事情,这是政协委员的政治责任;同时,我觉得我做了正确的事情,这件事越久越能体现其历史价值。”

 

入选提案的榜单刚刚推出,小编立即转告了赵龙同志。得知这一消息,赵龙非常欣慰,他指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正是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尊重生命、尊重人类文明的鲜明态度,也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国家公祭日,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让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建设强大祖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在第6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小编又采访了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


1574754332686.jpg

吴先斌


  对于赵龙同志提案入选70年来有影响力100件重要提案,他说,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三大悲剧之一,给中国人民带来永远的撕心裂肺的痛,给世界人民也带来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为了防止这种悲剧再次发生,我们的老领导赵龙先生在2005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这个提案是有前瞻性与永恒性,前瞻性是指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为“南京之痛”能做什么,永恒性是指以后我们不论国际关系发生什么变化永远不忘“南京之痛”,这个提案这次被全国政协评为全国政协成立70年以来100件有影响力的提案之一,这表明,牢记历史、热爱和平是全国人民共同心声。


1574754378473.jpg

2017年12月13日,赵龙和吴先斌在国家公祭日仪式现场


延伸阅读


2014年,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77年后,中国迎来首个国家公祭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出席国家公祭仪式活动。 

2018年第5个国家公祭日,在南京,“默哀一分钟”不再是一种情感和道义上的约束,而是被明确写入了条例,成为一种硬性要求。12月13日起,首部国家公祭地方性法规——《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实施,在促进国家公祭活动保障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方面填补了立法空白。条例把许多公祭仪式行为以法律形式固化下来,将人员默哀一分钟、车船鸣笛致哀等仪式由倡议变为法条,详细规定参与人群和参与形式,条例还特设“宣传教育”专章,把以南京大屠杀有关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抗战史宣传教育列入法条,通过构建全面、完整的国家公祭宣传教育体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唤醒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不忘国耻,铭记历史,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