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2020-11-01   来源:《求是》2020/21     作者: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习近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作出大量指示批示,推动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时,我也结合疫情防控对涉及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思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次疫情也是百年不遇,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已经越过拐点,但疫情全球大流行仍处在上升期,外部形势非常严峻,我们要切实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疫情卷土重来。同时,我们要举一反三,进行更有长远性的思考,完善战略布局,做到化危为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下面,我着重从发展战略角度讲几个问题。

  第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如矿产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这次疫情可能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出现重大变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要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第二,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这次疫情是一次实战状态下的压力测试。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我国口罩日产能从1月底1000万只提高到目前的5亿只。同时,疫情冲击也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风险隐患。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

  现在,全国都在复工复产,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再简单重复过去的模式,而应该努力重塑新的产业链,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这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是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二是要补齐短板,就是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

  我国线上经济全球领先,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线上办公、线上购物、线上教育、线上医疗蓬勃发展并同线下经济深度交融。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积极参与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制定,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必须看到,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和实体产业要以自己为主,这一条绝对不能丢。

  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转,必须增强防灾备灾意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要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宁肯十防九空,有些领域要做好应对百年一遇灾害的准备。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实行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国家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搞好军民融合储备。要优化应急物资品种和储备布局,要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全面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国有企业冲在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促进产业循环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须做强做优做大。当然,国有企业也要改革优化,但绝对不能否定、绝对不能削弱。要坚持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增强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形成了不少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值得认真总结。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统筹作用,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



  第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但过度开发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新世纪以来,从非典到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率明显升高。只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

  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这里既包括有形的边界,也包括无形的边界。要完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生态红线,加快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空间上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合理限定。

  要增强全民族生态环保意识,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饮食文化和良好生活习惯,严厉打击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

  第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这次疫情防控也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还存在明显短板,需要加快补上。

  要从顶层设计上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充实中央、省、市、县四级公共卫生机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履职尽责能力。要改善城乡公共卫生环境,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医院感染病科、生物实验室等的规划建设,做好敏感医疗和实验数据管理。要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提高群众公共卫生素养。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医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科学论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西医结合,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

  历次抗击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实践表明,必须加快形成从下到上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的体系,努力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重中之重,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要加强疾控、医院、科研单位间的信息共享,增强各类已知和新发传染病预警能力。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2020-11-01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习近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作出大量指示批示,推动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时,我也结合疫情防控对涉及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思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次疫情也是百年不遇,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已经越过拐点,但疫情全球大流行仍处在上升期,外部形势非常严峻,我们要切实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疫情卷土重来。同时,我们要举一反三,进行更有长远性的思考,完善战略布局,做到化危为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下面,我着重从发展战略角度讲几个问题。

  第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如矿产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这次疫情可能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出现重大变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要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第二,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这次疫情是一次实战状态下的压力测试。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我国口罩日产能从1月底1000万只提高到目前的5亿只。同时,疫情冲击也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风险隐患。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

  现在,全国都在复工复产,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再简单重复过去的模式,而应该努力重塑新的产业链,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这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是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二是要补齐短板,就是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

  我国线上经济全球领先,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线上办公、线上购物、线上教育、线上医疗蓬勃发展并同线下经济深度交融。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积极参与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制定,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必须看到,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和实体产业要以自己为主,这一条绝对不能丢。

  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转,必须增强防灾备灾意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要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宁肯十防九空,有些领域要做好应对百年一遇灾害的准备。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实行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国家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搞好军民融合储备。要优化应急物资品种和储备布局,要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全面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国有企业冲在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促进产业循环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须做强做优做大。当然,国有企业也要改革优化,但绝对不能否定、绝对不能削弱。要坚持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增强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形成了不少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值得认真总结。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统筹作用,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



  第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但过度开发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新世纪以来,从非典到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率明显升高。只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

  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这里既包括有形的边界,也包括无形的边界。要完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生态红线,加快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空间上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合理限定。

  要增强全民族生态环保意识,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饮食文化和良好生活习惯,严厉打击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

  第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这次疫情防控也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还存在明显短板,需要加快补上。

  要从顶层设计上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充实中央、省、市、县四级公共卫生机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履职尽责能力。要改善城乡公共卫生环境,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医院感染病科、生物实验室等的规划建设,做好敏感医疗和实验数据管理。要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提高群众公共卫生素养。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医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科学论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西医结合,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

  历次抗击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实践表明,必须加快形成从下到上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的体系,努力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重中之重,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要加强疾控、医院、科研单位间的信息共享,增强各类已知和新发传染病预警能力。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