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与新华日报社联合开展“推进共同富裕新阶层人士在行动”系列报道,团结引领全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共同富裕,合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人物简介:姚建萍,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艺术总监,全国人大代表、省新联会副会长、苏州市新联会会长。曾先后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叶片不是茎归茎、叶归叶,根茎外围的针脚处理得松散一些,才能呈现得更生动。”8月11日下午3点半,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三楼工作室,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神情专注地坐在绣架前,一边为身后的绣娘细致讲解,一边手指轻挑绣花针上下翻飞,一缕菊花茎叶在绣布上跃然而出。 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就坐落在苏州高新区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的镇湖绣馆街上。三层的小楼里,除了绣娘工作室,还展陈着一件件匠心独具、针法精妙的苏绣作品,一楼大厅一角,丝巾、摆台等各类创新绣品琳琅满目。这间刺绣艺术馆的陈列与姚建萍的理念吻合:既传承传统工艺,又敢于突破创新。从业40余年,姚建萍致力于推动苏绣产业创新发展,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融针绣”风格,提出“绣随时代”的理念,创作出一系列表达时代精神和风貌的作品。 “刺绣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一门潜力无限的文化产业,能够为百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更多力量。”姚建萍的感触源于现实,她所在的镇湖是苏绣的发源地,有着八千绣娘、四百余家绣坊和刺绣工作室,苏绣产业年产值近20亿元,镇湖家庭收入75%以上来自刺绣。 然而,这些年苏绣也遇到了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学成苏绣往往得苦练数年,需要绣娘“耐得住寂寞”。“曾经我愿意拿所有的积蓄拜一个师傅,现在即使敞开大门、补贴费用,也少有年轻人愿意学,很多人做个一年半就熬不住了。我们也曾担心,等我们都老了,苏绣这门手艺该如何传承。”姚建萍表达了忧虑。 如何让更多青年人关注苏绣、传承手艺?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成立“清华美院·姚建萍中国刺绣教学实践基地”,培养“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新一代复合型刺绣人才;与苏州工艺美院织绣班学生结对,手把手传授苏绣技艺……这些年来,姚建萍除了埋头钻研工艺,还奔波于各大高校、研究机构之间,为苏绣产业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发声。 姚建萍的步子逐渐迈到了更远的地方。2019年,姚建萍第一次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调研,一幕景象令她至今仍念念不忘:侗族妇女不论老小几乎都会刺绣,但都是自绣自用,刺绣并没有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大部分青壮年还是选择去深圳、广州打工,只留下许多老人、孩子留守侗寨。这让姚建萍下定决心:“用绣花针帮助侗族妇女们改变观念、增收致富!” 在调研中姚建萍发现,当地所用的绣品底料中多有上浆的厚布,又硬又厚、阻力大,导致刺绣扎针难、速度慢、效率低。为此,她开出了三张药方:“底料要取消上浆厚布!刺绣要用绷架!单手扎绣要变为双手刺绣!”这不仅提高了刺绣效率,还带动了更多妇女改变观念,用手中的绣花针增收致富。这些年,姚建萍的足迹已遍布新疆、广西、贵州、内蒙古等地,有力推动了当地刺绣产业发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在姚建萍看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不能满足于基本的民生需要,更要让优秀文化惠及更多百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姚建萍还参与组织了各类苏绣展览、刺绣课堂、艺术沙龙等,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眼下,在距离姚建萍刺绣艺术馆25公里的苏州博物馆西馆中,一场由她参与组织的“苏绣艺术文献展(1949—2019)”人气火热,集中展出了70年中大量的苏绣艺术精品,打造了一扇展现苏绣发展历程的生动窗口。 这几日,姚建萍又忙碌起来,计划帮助三江的绣娘们筹备一场成果展览,她特意送去了一件苏绣作品表达祝福与期待。“共同富裕需要新阶层人士群策群力,作为一名传统工艺美术从业者,我希望能与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各界联合起来,推动非遗人才培养、品牌推广,真正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姚建萍说。